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理财渠道可谓五花八门,除了余额宝、微信零钱通等便捷的货币基金,股票、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也层出不穷。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我国居民的存款总量却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居民存款高达10.33万亿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越了往年全年的新增存款总和。
面对这一现象,许多网友不禁生出疑问:在这个信息爆炸、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时代,为何还有人热衷于传统的“定期存款”?对此,有银行从业人员透露,尽管当前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但定期存款依然拥有着其他投资方式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让我们一探究竟:
首先,银行存款的安全性毋庸置疑。尽管市场利率风云变幻,但储户每年依然能享受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利息收入。反观股市、基金等高风险投资领域,不仅收益难以预测,本金大幅缩水的风险也始终如影随形。因此,对于追求稳健的投资者而言,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将资金存入银行定期,不失为一个审慎明智的选择。
其次,在当今社会,具备一定的储蓄是十分必要的。经历了疫情的反复冲击以及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降薪裁员潮,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资金存入银行。充足的家庭存款能够为应对突发事件,如疫情、疾病、失业等提供坚实的后盾,避免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此外,部分居民的储蓄行为也是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较大额支出做准备,例如购房首付、家庭装修、购置汽车等等。
再者,定期存款的门槛相对较低。通常情况下,定期存款的起存金额在5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则从5万元人民币起步。股票交易虽然理论上门槛最低,但购买一手股票也需数百元。公募基金的起点金额也多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相较而言,定期存款的准入门槛是最低的,它鼓励储户每月积攒零星资金,通过日积月累,最终获得一份可观的利息收益,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将资金存入银行定期,有助于年轻人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过去,许多年轻人习惯将工资直接转入支付宝等移动支付账户,结果往往是资金在短时间内迅速消耗殆尽,甚至有人因此背负上债务。显而易见,虽然移动支付工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消费控制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相反,将工资保留在银行卡中,按需取出,量入为出,每月还能积攒下部分资金进行定期存款,这样便能逐步培养起健康的储蓄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