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已至,楼市寒意渐浓。2023年中国楼市风向突变,自四月起,调整之势愈发明显。新房市场颓势尽显,成交面积与成交额双双下滑,更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房价亮起下行红灯。截至七月,百城二手房价格已连续15个月呈现环比下跌,其中七月房价下跌城市数量竟高达96个!更令人震惊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南京、武汉等13个热点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在2023年6月已逼近199万套,与今年一月相比,增幅高达25%。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关于未来楼市走向,市场上观点针锋相对,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
乐观者认为,当前楼市正经历难得的调整契机。他们坚信,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扶持下,房地产市场终将触底反弹,迎来新的春天。因此,当下正是逢低吸纳、抄底楼市的绝佳时机,切莫错失良机。
然而,悲观者则持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政策利好仅仅是短期刺激,难以扭转楼市的长期下行趋势。过去二十年,国内多数城市房价一路高歌猛进,如今是时候进入新的调整周期了。因此,他们断言,“今明两年不买房,五年后随便挑”绝非戏言。
相较于盲目乐观,我们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认为“今明两年不买房,五年后随便挑”的可能性更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三年疫情对国内居民的购房能力造成了严重的打击,短期内难以恢复。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人们变得更加谨慎理性。购房者会更加审慎地评估自身经济实力以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量力而行,做出明智的决策。过去那种盲目跟风、看到别人买房就冲动消费的现象将越来越少。改善型购房需求的减少,意味着各地高企的房价将失去有力支撑。
其次,刚性购房需求正在萎缩。经历过去二十年的房价飞涨,国内已有超过41.5%的家庭拥有两套或以上的房产。这意味着,未来的城市年轻人或许不再需要自己购买房产,继承父辈的房产即可解决居住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的结婚率和新生儿出生率不断刷新历史新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结婚,婚房需求自然随之减少;越来越多的家庭不愿生育二胎或三胎,以小换大的改善型需求也将逐渐降低。当刚需大幅减少时,房价下跌便成为必然。
再次,当前国内房价正处于长期调整的通道中,昔日的“赚钱效应”已然消失。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正在减少,要求开征房产税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投机者会选择退出房地产市场。炒房客向来是“买涨不买跌”,一旦房价开始下跌,他们便会迅速抛售房产,落袋为安。
最后,未来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将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建设和入市步伐,以满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未来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可以通过购买共有产权房来解决居住问题,而年轻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则可以通过申请保障性租赁房来安居乐业。保障性住房的大量供应将严重分流商品房市场的需求,使其沦为小众市场。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五年之后,买不起房子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而“随便挑”的机会则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