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两只基金摆在你面前:A基金赚15%,B基金赚20%。
选哪个?
如果答案是B,那你可能忽略了投资中的一个关键因素——风险。
风险,指的是未来遭受亏损的可能性。
在投资中,风险和收益总是如影随形。只看收益不谈风险,往往是危险的。
那么,有没有一个指标,可以同时考虑收益和风险两种维度,帮我们综合做出投资决策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能够衡量投资“性价比”的神奇指标——夏普比率。
就像我们买东西会看“一分钱一分货”,投资也要看“一分风险几分回报”。
简单理解,夏普比率就是“收益风险比”:收益 ÷ 风险
分子里的无风险利率,简单来说,就是你借钱给一个“绝对不会违约”的借款人,对方承诺支付给你的利息率。
在现实中,这个人只能是咱的祖国了,我们通常将国家发的“短期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一般在1%-2%左右。
而分子:赚到的钱-无风险利率,
指的是比“躺平”买国债,多出来的那部分“超额收益”。
再看公式的分母——波动风险,指的是【基金收益率】围绕其【平均值】波动的剧烈程度。
这个值越大,说明波动得越厉害,风险越高。
回到开头的例子,A基金赚15%,B基金赚20%,假设无风险利率是2%,该如何选择?
虽然B基金收益更高,但由于它的波动风险更高(20%),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投资人来说,选择A基金更合适。
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并不需要我们自己去计算夏普比率。
不论公募还是私募,都会在产品的介绍页面明确给出该指标的数值。
那么,通常来说,这个指标多高才算好呢?
小于0真就别碰了,因为赚到的钱比买短期国债的收益还低,那为啥不踏踏实实买国债呢?
不过,夏普比率也不能无脑使用,一定要注意这几点:
1. 跨策略比对无意义
私募基金中,不同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完全不同,它们的夏普比率天生就处于不同水平,直接比较不同策略的夏普比率没有意义!
比如风险较低的套利策略,夏普比率通常较高,一般在2.0-3.0之间;
而主观多头策略,风险较大,夏普比率通常在1.0-1.5之间,牛市中可能更高,熊市中可能降至1以下。
2. 时间太短不可信
时间越长,经历的市场周期越完整,夏普比率越可靠。
一般来说,需要3-5年的数据才能进行有意义的评估。
3. 单一维度不可取
当我们比较同类策略的私募基金时,只看夏普比率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其他维度的指标综合判断。
比如一个策略可能通过加大杠杆来提升收益,从而维持一个看似不错的夏普比率。
但高杠杆意味着高风险,一旦策略失效,亏损会加倍。
只看夏普比率,不行,
不看夏普比率,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