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誉为国民食品的方便面,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
从2020年到2023年,短短三年间,中国方便面消费量减少了约40亿包,2025年第二季度全行业销售额同比下滑8.9%。
回顾90年代,康师傅、统一在大陆市场打得热火朝天,泡面可是打工者的干粮、旅行者的必备、学生党的宵夜,如今这些行业龙头却接连失宠。
不禁要问,那个曾经陪伴无数中国学生、工人和旅客的国民食品,为何突然失宠了?
方便面的黄金时代,是紧紧伴随着中国社会变迁而来的。
上世纪90年代,改革春风吹遍全国,民工潮开始兴起,上亿农民工背着行囊涌入城市,工厂、工地成了他们的主战场。
那时候的餐饮条件远不如现在,能快速填饱肚子又便宜的食物少之又少,泡面就踩着这个风口来了。
一开始统一先进入大陆市场,它在台湾已经是泡面老大哥,带着自己卖得好的鲜虾面,觉得清淡鲜美的口味肯定能受欢迎。
可统一没搞明白,大陆的打工者常年干重活,就爱吃重盐重油的口味,清淡的鲜虾面根本不解馋,更关键的是,工地上连个像样的碗都没有,袋装面泡着吃太不方便。
而另一边,1992年,台湾商人魏应州在天津创立了康师傅。
他的灵感来源于一次火车旅行中,他自带的台湾泡面香气引来周围乘客羡慕的目光。
他随后推出的红烧牛肉面,虽然定价1.98元,是当时本土品牌的一倍,却因浓郁的汤头和实实在在的牛肉粒而风靡全国。
后来他又琢磨出了桶装设计,拆开就能泡,拿在手里就能吃,完美解决了“没碗吃”的痛点。
那个年代,绿皮火车上的泡面香,网吧里的泡面碗,建筑工地上的泡面桶,构成了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统一不服输,2008年推出了老坛酸菜牛肉面。
这步棋可以说走得极妙,当时大家对红烧牛肉面已经吃腻了,酸辣口感正好满足了口味升级的需求,短短四年年销售额就突破40亿,硬生生开辟了新赛道。
康师傅的应对方式也直接,你火我就模仿,很快推出了自家的老坛酸菜面,连包装都高度相似。
统一没办法,只能在广告里暗讽“有人模仿我的脸,还有人模仿我的面”,康师傅也不示弱,两家就这么陷入了“口水战”。
接着又升级成价格战和赠品战,统一搞“40%中奖率送火腿肠”,康师傅就直接“每桶都送”,后来统一又在面里加肉加蛋,康师傅更是放狠话不拿下70%市场就接着送。
最后这场混战下来,两家一共消耗了40亿根火腿肠,利润都跌了三分之一。
这场泡面战看着很热闹,其实是典型的内耗,两家把精力都放在了模仿对手、搞促销上,没人想着怎么改进产品健康度,也没人预判消费场景的变化,这就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真正让泡面行业走下坡路的,是时代的悄然转变。
以前绿皮火车速度慢,跨个省要一两天,饿了只能泡碗面,“火车+泡面”是标志性组合。
可随着高铁的普及,全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达到4.8万公里,朝发夕至成了常态,旅途时间大幅缩短,高铁上还有了价格适当的餐食服务,甚至不少车站直接下架了泡面,曾经的刚需场景就这么没了。
有数据显示,高铁营运里程每增长1%,方便面消费量就减少0.3191%,这个数字背后是传统消费场景的彻底瓦解。
对泡面更致命的,是外卖的降维打击。
方便面主打的是便利,而外卖直接重新定义了便利二字,方便面需要3分钟泡好,而外卖半小时内就能把热乎的饭菜送到你手上。
泡面“方便”的核心优势,就这样被彻底稀释了。
2024年,中国外卖用户已经达到5.92亿人,市场规模突破1.27万亿元,美团的“拼好饭”均价才7块钱,比两包泡面还划算,而且能吃到热乎的荤素搭配,谁还愿意吃单调的泡面?
而且以前大家吃泡面,图的是管饱、方便,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成了首要追求。
一包普通泡面的含盐量通常超过成人每日推荐量上限,脂肪含量也接近每日推荐值的八成,“高油高盐”的标签让越来越多人望而却步。
这个时候,新兴速食产品又来抢市场,自热火锅、预制菜、螺蛳粉异军突起。
自热火锅5年市场规模暴涨26倍,预制菜2024年已经达到4850亿元的规模,这些产品既保留了便捷性,又在口感和营养上更胜一筹,自然分流了大量消费者。
螺蛳粉更是夸张,2024年前三季度全产业链销售收入就有545亿元,它的酸辣口味和丰富配料,比传统泡面更有新鲜感,年轻人宁愿等几分钟煮螺蛳粉,也不想泡一碗没灵魂的泡面。
雪上加霜的是行业自身的信任危机,前几年老坛酸菜的“土坑腌制”丑闻曝光,工人光着脚踩在酸菜上,烟头、杂物直接扔进腌菜坑,这一幕让消费者彻底寒了心。
虽然涉事企业后来道歉整改,但信任这东西一旦碎了就很难修复,不仅老坛酸菜系列销量大跌,整个方便面行业的口碑都受到了影响。
而面对这些冲击,泡面企业的应对一开始也走了弯路。
康师傅、统一等巨头率先选择了涨价和高端化,袋装面从2元涨到3元,桶装面从4元涨到5元,还推出了均价超10元的高端产品。
可消费者对泡面的“廉价”认知早就根深蒂固,觉得花10多块钱买泡面不如点外卖。
高价产品果不其然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2025年上半年康师傅高价袋面销售额就暴跌7.2%。
涨价还导致了渠道流失,经销商觉得高端泡面不好卖,半年内康师傅就少了3400多家经销商,零售终端也减少了1500个,消费者能接触到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但泡面行业也没坐以待毙,现在已经开始朝着健康化、创新化的方向转型,这都是在为长远发展铺路。
毕竟方便快捷的需求一直都在,只要泡面能撕掉“不健康”的标签,在口味和体验上持续优化,再加上符合国家消费升级和健康中国的政策导向,重新成为消费者的心头好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