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欧盟峰会闭门会议上,法国总统马克龙突然放出一句狠话:如果我国继续限制稀土出口,欧盟得考虑动用“核选项”,也就是那部最近刚生效的《反胁迫工具法案》。
这个说法听着像是要摊牌了,但真要细看,既不像摊牌,更不太像威胁,反倒像是法国急了,想借机敲一敲中国的门,同时在欧盟内部刷点存在感。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2023年下半年,我国开始对一些关键矿产进行出口管制,其中就包括稀土。这些稀土可不是普通矿石,它们是制造电动车、高端芯片、导弹、风力发电设备等“高精尖”产品不可缺的“原材料明星”。
全球的稀土开采,中国手里就握着三分之一的储量,但供应却长期占了九成以上,基本是“世界工厂”兼“世界仓库”。
问题就在这儿。我国稀土虽然产量大,但这些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土地被挖得千疮百孔,水土污染严重,老百姓怨声载道,矿区一片狼藉。于是,国家出手了,开始依法加强监管,控制盲目出口,完善审批制度。说白了,不是不卖,是不能再随随便便地卖。
但这一收紧,欧洲那边就坐不住了。尤其是法国总统马克龙,立马跳出来,在2023年10月的欧盟峰会上放话:“我们已经忍无可忍,如果中国继续限制稀土出口,我们得考虑启动《反胁迫工具法案》。”
这话听着挺硬气,但细想一下,问题来了:这“核选项”真有那么管用吗?更重要的是,欧盟真就铁了心要跟中国硬磕吗?
说起来,这部《反胁迫工具法案》也不是新鲜玩意儿。它是欧盟为了应对所谓“外部经济威胁”推出的一套工具箱,2023年底才刚刚生效。里面包括什么?
限制市场准入、加征惩罚性关税、暂停贸易协定……听起来像是经济领域的“核弹”,但实际效果怎样,没人真见过。因为到现在为止,这个工具箱还没真拿出来用过一次。
而这次,马克龙想拿它来吓唬中国,说白了,是给自己造势。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这些年一直在下滑,尤其是在非洲,曾经的“后花园”一个个“离家出走”,军事基地撤了,经济项目也黄了。马克龙这时候跳出来挑头,喊出“欧洲要战略自主”,其实更像是想让法国重新站上欧盟C位。
但他这番话,在欧盟内部并没激起多大水花。德国总理默茨就没接这茬,德国企业像宝马、大众早就多次表达过对我国稀土的依赖,真要动手,受伤最大的不是中国,反倒是他们自己。
东欧一些国家更是直接唱反调,匈牙利、希腊这些从我国投资中尝到甜头的国家,谁愿意跟着法国一起冒险?
欧盟内部根本不是一条心。这就像是一桌麻将,马克龙非得杠上家,结果发现其他人压根没跟他一个方向出牌。说白了,这不是一场外交硬仗,而是一出内部博弈下的“法式独角戏”。
那再说回我国这边。为什么要加强对稀土的出口管控?一句话,这不是“耍大牌”,而是“管好家底”。
稀土虽然名字里有“土”,但它可一点不“土”。说它是工业的维生素,一点不过分。可长期以来,我国稀土出口价格低、管理松,很多资源都被低价卖了出去,污染却留在了我们自己家。
以前为了换点外汇,确实出口管得松了点,但这几年环保红线越来越严,国家意识到:不能再打“资源牌”搞短期利益了,得长远考虑。
于是,法规开始上场。《出口管制法》明确规定,涉及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的资源,出口得依法审批。商务部也表态了:不是搞“一刀切”,而是规范化、制度化。如果企业走得正、手续齐,想要稀土不是不行,只是得按规矩来。
这一调整,确实让不少国家紧张了,但问题是,紧张归紧张,不能什么事都往“经济胁迫”上靠。难道我国不能对自己的资源说“不”吗?全球化不是单向的便捷通道,谁也不能永远当“免费供货商”。
反倒是欧盟,几十年靠我国的资源、劳动力、高效率,把产业链打得四通八达。可一出问题,就把矛头对准我国,说我们“不讲规则”,这有点像是吃完饭不付账,还怪人家菜单太贵。
其实我国的做法很清楚:不封锁、不搞垄断,但绝不再当“任人宰割”的资源出口国。这不是“强硬”,而是“自尊”。
而且,我国一直在努力稳住全球的供应链节奏。王文涛部长在会谈中也明确表示,愿意继续为合规企业提供审批便利,出口还在继续,只是方式变了。也就是说,门还开着,只不过进门得刷卡,不能随便来就拿。
现在全球供应链的局面,说白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稀土就是个典型。你想脱钩,行,但你得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备胎。欧盟喊了好多年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真落到实处了吗?到现在,连个能替代我国稀土的大型项目都没影。
说白了,这事儿就像做饭,你说不想靠别人家的米,那你得先种出来自己的稻谷。光嘴上说不吃,肚子照样饿,那算什么本事?
而我国这边,虽然承担着全球大部分的稀土供应,但从来没“卡过脖子”。反倒是一直在提醒大家:资源不是无限的,合作要讲规矩。只要你不瞎搞,我们就不会关门。
所以,欧盟这次想拿“核选项”来压我国,不但没压住,反而暴露出自己的短视。喊口号容易,做准备难。真正想实现“战略自主”,靠的是投资、规划和时间,而不是一份文件或者一次会议。
更何况,这世界没有谁离不开谁,但也没有谁能轻易取代谁。与其互相放狠话,不如坐下来聊聊怎么把这口锅一起端稳。
现在回头看这场风波,其实挺有意思的。一边是法国总统在欧盟会议上喊“忍无可忍”,一边是我国商务部淡定回应“依法管理,合作仍在”。谁是真着急,谁更有底气,大家心里都有数。
我国不是不卖稀土,而是要把资源用得更合理,出口更规范。欧盟不是不能买,而是得明白,不是所有东西都能用政治解决。有时候,讲点道理,比喊口号更有用。
所以,那扇合作的大门一直开着,但前提是得带着诚意进来,而不是拿着“核选项”在门口作势。
做决定之前,不妨多想一步:是想解决问题,还是想制造更大的问题?这一点,恐怕比什么“核选项”都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