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志科技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涨781?58%”,这个数字在周五收盘后的公告里跳出来,直接让股民群炸了锅。 科技股的业绩爆发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晶合集成同期利润增长744?37%,PCB板块的订单排到了明年一季度。
这种增长背后是
AI
服务器需求翻了三倍,消费电子回暖的速度远超市场预期。 半导体周期的复苏让整个产业链的产能都处于饱和状态。
央行在10月24日的会议上明确将“股市稳”放在首位。 这不是一句空话,过去一年央行通过回购增持再贷款向上市公司注入超过3300亿元资金支持,同时为券商提供了1050亿元的互换便利。
这些政策工具的使用量会根据市场状况自动调节。 当股市出现超跌时,使用量会增加;市场回暖时,使用量自然下降,形成内在的稳定机制。
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在周五晚上被彻底点燃。 美国9月CPI同比上涨3%,核心通胀环比仅0.2%,全部低于市场预期。 期货市场显示,交易员已经开始押注11月和12月各降息25个基点。
受此影响,美股三大指数全部创出历史新高。 美元指数应声下跌,大宗商品价格开始抬头,铜价在近期已经上涨15%,铝价创下三年新高。
券商板块的市盈率目前只有16倍,这个数字是2015年牛市时期的一半。 但业绩却在快速提升,三季度行业利润预计同比增长87%。 周五A股成交量达到1.97万亿元,经纪业务收入水涨船高。
制冷剂、物联网这些冷门板块开始出现业绩惊喜。 有制冷剂公司因为海外订单增加,利润直接增长三倍。 三季报披露期间,超过八成的公司预喜,资金明显向业绩确定的标的集中。
人形机器人领域正在从概念走向量产。 特斯拉计划在2026年实现大规模生产,国内中联重科的机器人已经进入工厂实际应用阶段。 这个被预估有10万亿元市场规模的产业开始落地。
光伏装机量同比增长40%,AI服务器需求暴涨300%,这些数据支撑着科技板块的业绩增长。 商业航天和量子技术虽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AI、机器人、光伏储能已经进入产业化爆发期。
央行新创设的两种货币政策工具正在发挥效果。 互换便利允许机构用股票等资产抵押换取高流动性资产,回购增持再贷款则通过商业银行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票。
截至2024年12月,金融机构与超过700家上市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到2025年1月,互换便利操作金额扩大到550亿元,参与机构增至40家。
美联储降息预期推动全球资金流向新兴市场。 历史数据显示,港股对降息更为敏感,但A股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同样受益。 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寻找受益于汇率走强的板块成为当前重点。
经济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 9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降幅继续收窄,房地产市场出现企稳迹象。
私募机构开始调整仓位结构,科技成长板块配置比例明显上升。 建筑、煤炭、交运、银行等高股息板块因为其“类债”属性,继续受到稳健型资金青睐。
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这两项工具,内嵌了逆周期调节机制。 金融管理部门将申请股票回购贷款需承担的最低自有资金比例降至10%,提高了政策工具的可用性。
美国CPI数据公布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波动。 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库存持续下降,铝价突破关键阻力位。 资源类股票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之前涨幅相对较小。
券商板块在历次牛市冲关阶段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行业估值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但业绩增速创下近年新高。 市场关注券商股能否出现三家以上涨停,这通常被视为牛市加速的信号。
三季报披露进入密集期,业绩超预期的公司获得资金重点关注。 全志科技和晶合集成的案例显示,科技产业链的业绩弹性超出市场预期。 PCB板块受益于AI服务器需求,高端板订单已经排产到2026年第一季度。
央行政策工具的使用量变化反映市场情绪波动。 10月以来,互换便利使用规模环比增长15%,表明机构对后市预期积极。 股票回购专项再贷款投放速度加快,上市公司股东增持意愿增强。
美联储降息预期推动美股创新高,纳斯达克指数单周上涨3.2%。 美元指数回落至103以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至7.18附近。 北向资金连续五周净流入,累计规模超过800亿元。
制冷剂公司业绩爆发源于海外订单转移,某公司前三季度利润同比增长300%。 物联网板块中,智能电表、车联网等细分领域需求快速增长,相关公司订单可见度达到六个月。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初步形成,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部件供应商开始放量。 中联重科机器人在汽车工厂的应用案例显示,单台机器人可替代2.5个人工,投资回收期缩短至18个月。
光伏行业数据显示,单月装机容量连续三个月保持在15GW以上。 硅料价格企稳在每吨6万元左右,组件出口同比增长25%。 储能配套比例提升至15%,较年初提高5个百分点。
央行数据显示,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3.5万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提高至40%。 M2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0.5%,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
券商经纪业务收入环比增长20%,两融余额回升至1.6万亿元。 投行业务方面,IPO和再融资项目储备充足,预计四季度发行节奏加快。
商业航天领域,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加速,某公司计划年内发射100颗低轨卫星。 量子通信干线长度突破10000公里,京沪干线扩容工程启动。
PCB企业扩产计划显示,高端IC载板产能预计2025年增长30%。 ABF载板供需缺口维持在15%左右,价格保持坚挺。 汽车电子用PCB订单同比增长40%,新能源车智能化推动需求。
制冷剂行业供给侧改革深化,第三代产品配额分配完成。 海外客户订单转移明显,某公司欧洲订单占比从15%提升至30%。 生产线开工率维持在90%以上。
物联网模组价格下降至每片15元,推动应用场景扩展。
车联网前装标配率从25%提高至35%。
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进口替代加速,国产减速器价格下降20%。 伺服系统精度达到0.1度,满足工业应用要求。
光伏硅片薄片化进程加速,P型转换效率突破23%。 N型TOPCon电池量产效率达25.5%,成本与PERC持平。 组件功率普遍突破600W,系统造价降至每瓦3元以下。
券商资管规模回升至8万亿元,主动管理占比提高至70%。 财富管理业务收入贡献度提升至15%,代销金融产品收入增长40%。
央行逆回购操作量保持在500亿元以上,DR007利率稳定在2.0%附近。 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下行至2.3%,银行负债成本压力缓解。
美联储点阵图显示2025年可能降息三次,每次25个基点。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回落至4.2%,中美利差倒挂幅度收窄至50个基点。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35%,刻蚀机等核心设备进入量产线。 晶圆产能利用率回升至85%,功率半导体交货期延长至20周。
AI服务器需求拉动HBM内存价格季度环比上涨30%。 GPU供应紧张状况持续,英伟达A800芯片交期延长至40周。 国内AI芯片公司流片量增加,某公司7nm芯片进入量产阶段。
消费电子复苏迹象明显,智能手机出货量季度环比增长15%。 折叠屏手机渗透率突破5%,零部件供应商订单可见度延长至三个月。
汽车智能化推动激光雷达价格降至每台300美元,前装量产车型增加至20款。 线控底盘渗透率突破10%,域控制器单价降至2000元以下。
这些变化正在重塑资本市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