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贵州茅台镇的酒香依旧,但茅台集团董事长的交椅却愈发烫手。茅台五年内换了四任董事长,其“掌门人”的更迭速度堪比走马灯。
10月25日,茅台集团再次迎来新面孔。贵州省能源局局长陈华接替张德芹,出任茅台集团新一任董事长。陈华拥有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专业背景,同时,他又是能源系统出身的技术型官员。作为政府背景的“掌门人”,或许在争取政府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中会掌握更多主动性。
五年四次换帅,除张德芹是茅台内部产生的以外,其他三人均由政府部门空降。这样做,或许是为了避免内部人事的盘根错节,处理不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但问题是,政府官员“空降”到茅台,他们往往缺乏酒行业经验,却要直面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近亲繁殖”和“圈子文化”,短时间内难以真正驾驭这艘巨轮。
与茅台早期领导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首任厂长张兴忠任期23年,周高廉任期6年,邹开良任期9年,季克良任期14年。而近年的频繁换帅,反映出茅台在不同阶段面临截然不同的战略需求。例如此次换帅,正值茅台内忧外患的关键时期,不仅要面对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传统对手的竞争,还要应对新兴品牌的挑战。
更为严峻的是,2025年上半年,茅台营收增速降至9.16%,净利润增速降至8.89%,创下2015年以来新低。代表经销商预付款意愿的合同负债指标大幅下滑44.89%,反映渠道信心不足。同时,飞天茅台批价持续下跌,从高峰期的3000多元跌至目前的1800元左右。2025年10月初,飞天茅台批价已跌破1800元/瓶,较高峰期缩水三分之一。
面对诸多挑战,茅台的“掌门人”的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必须巩固万亿市值的业绩增长,这对茅台的合作伙伴及基层干部体系,尤其是经销商而言,往往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不同领导对市场的认知与判断标准存在差异。
但是,董事长这个职位又堪称“火山口”,多重目标的艰难平衡,需要在高难度下“走钢丝”。再说,茅台作为高利润、高金融属性的企业,其经销权审批和利益分配易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导致董事长面临巨大诱惑和利益博弈。
舆论场有一种观点认为,茅台董事长这一职位,确实因其近年来的高频更替和多任领导人的落马,被外界视为一个高风险的“高危职位”。这个位置既承载着引领万亿白酒帝国的荣光,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根据公开报道,自2018年以来,茅台董事长频繁更迭,且多名前任董事长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例如三任董事长落马:袁仁国(2000-2018年在任)因受贿罪被判无期徒刑,高卫东(2020-2021年在任)同样因受贿罪被判无期徒刑,丁雄军(2021-2024年在任)于2025年1月被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出现这个现象有多种因素,很重要的因素是茅台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双轨制”问题。出厂价与市场零售价之间有超过千元的利润空间,谁掌握了经销权的审批,谁就掌握了巨大的利益分配权。袁仁国案中,一个经销商资格背后可能就是数百万元的灰色交易。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已有超过23名茅台高管被查。
此外,茅台内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一直未彻底解决。尽管茅台设立了五大管理委员会旨在“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滋生腐败”,但董事长仍拥有极大的资源分配权。所以,董事长这个职位不仅考验着掌舵者的商业智慧,更考验其政治定力和自我约束力。
可以肯定的说,茅台董事长“高危职位”的属性,是茅台频繁换帅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年换四位董事长,这并非简单的人事动荡,而是一场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深层博弈。而从长远看,要打破茅台董事长“高危岗位”魔咒,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增加透明度,减少权力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从而保护企业,也保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