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闻名的中国人对黄金的偏爱,早已深入骨髓,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象征着婚姻盟约的金戒指,到寄托着长辈对新生儿美好祝愿的金手镯,再到不少老年人颈间闪耀的金项链,黄金仿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未来的憧憬。更有甚者,将投资金条视为财富保值增值的手段,期望以此抵御通货膨胀,实现资产的稳健增长。过去每逢佳节,各大金店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购买黄金的顾客络绎不绝,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回顾2014年5月,当国际金价跌至每盎司1450-1550美元区间时,中国大妈们闻风而动,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抢金狂潮。短短十几天内,她们便豪掷千亿人民币,鲸吞了300吨黄金,其惊人的购买力甚至震动了华尔街,引得国际金融市场一片哗然。然而,好景不长,国际金价并未如期反弹,反而一路下探,跌破1450美元大关,最低时甚至跌至每盎司1200美元以内。直至2019年,中国大妈们才逐渐摆脱被套牢的窘境。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市场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今年以来,受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影响,国际金价一路下行,从最高时的每盎司2080美元跌至目前的1770美元附近。按理说,金价下跌,国内金店本应迎来客流高峰,生意兴隆。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今光顾金店的顾客却日渐稀少,往年“人挤人”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金价下跌却无人问津的局面呢?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虽然国际金价有所下跌,但仍然处于历史高位,这使得经历过2014年“抄底被套”教训的中国大妈们,在投资决策上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当年,她们在每盎司1450-1550美元之间抄底黄金,结果却遭遇金价暴跌,多年被套。这段经历让她们深刻认识到投资黄金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只有当国际金价跌至每盎司1200美元以内时,才具备真正的投资价值。因此,如今她们在购买黄金时更加趋于理性,不再盲目跟风。
其次,国内金店的价格机制也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通常情况下,国际金价上涨时,国内金店会迅速跟进,提高售价;然而,当国际金价下跌时,国内金店却往往迟迟不肯降价,总要过一段时间后才会进行调整。这主要是因为金店担心国际金价出现快速反弹,如果贸然降价,可能会导致亏损。这种“涨价快、降价慢”的价格策略,显然无法有效刺激消费需求。
再次,国内黄金回收渠道的匮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投资者将投资金条出售给金店,即使金店愿意回收,也会大幅压低价格,导致投资者蒙受损失。这是因为金店本身需要盈利空间,同时还要承担高昂的房租、人力成本等运营费用。此外,银行也不太愿意回收投资金条,即使是银行自己之前出售的金条,也不愿回购,因为客户需要承担高额的鉴定费用,这使得投资者很难从中获利。这种风险由客户承担,利润由银行赚取的模式,极大地打击了人们投资黄金的信心。
此外,今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反复以及各行各业普遍面临的经营困境,也对黄金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许多企业都在裁员降薪,人们普遍下调了收入增长的预期,这直接导致居民购买黄金的需求大幅下降。同时,为了避免感染病毒,人们也减少了逛街的次数,像金店这样的公共场所,客流量自然大幅减少,销售额也随之萎缩。
最后,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过去,人们喜欢购买黄金饰品,比如佩戴金戒指或粗大的金项链,以此炫耀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然而,现在的年轻人普遍认为佩戴黄金饰品过于俗气,如果想要炫富,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名牌包包、服装,或者驾驶豪华汽车。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年轻人对黄金的需求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