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寒武纪2024年度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
编者按:ESG年报解读为搜狐财经及价值公司100联合发起的针对各公司ESG报告披露情况的解读专栏。
参考上交所《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港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守则》等文件,搜狐财经迭代完善各行业ESG测评体系标准,并以最新标准为依托,以2024年公司ESG报告为主要数据来源,对公司环境资源、社会责任及公司管治进行了评价。
本文为“寒武纪”篇。
出品 | 搜狐财经
研究员 | 张子豪
“股王”寒武纪频遭不实传闻扰动股价
寒武纪无疑是当前股票市场的现象级明星企业。8月寒武纪股价盘中最高冲至1464.98元/股,首次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王”,其市值也从年初年的不足3000亿飙升至目前的超6000亿,年内涨幅超137%。但正所谓“树大招风”,寒武纪频频受到不实信息的干扰,使其股价大幅波动。
资料来源:百度股市通
上周,网传“三大运营商明年每月向寒武纪采购一万张芯片”,并编造“2026年一季度起逐季爬坡交付”“订单可支撑18万台Optimus生产”等细节。
资料来源:互联网
10月22日,该传闻在微信群和股票社区快速传播,寒武纪股价午盘直线飙升超7%,最高触及1468元,单日涨幅4.42%,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元。
当日晚间,寒武纪通过官方渠道回应称,传闻“涉及的业绩相关情况以公告为准”。随后,公司于10月24日发布声明,明确表示“客户、采购框架协议及订单,投资、产能及供应商,经营预测等信息均为不实信息”,并强调公司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要求投资者以交易所公告和官方网站信息为准。
寒武纪并非首次因虚假订单传闻受到影响。
今年3月,市场传闻“字节跳动以10亿元采购4万颗寒武纪580芯片”。这导致寒武纪股价盘中冲高超5%,随后字节跳动辟谣后回落。寒武纪对此未直接回应,但后续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强调“以公告为准”,并加强客户沟通。
今年8月,网传“寒武纪预定大量载板订单,2026年营收将冲250亿元”,并编造“逐季爬坡交付”“支撑18万台Optimus生产”等细节,导致寒武纪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30%,触发涨停;澄清后次日股价下跌超6%。寒武纪则在当天和次日连续发布澄清公告,明确“载板订单、收入预测、新产品情况”均为不实信息,保留法律追责权利,并后续补充风险提示,强调股价脱离基本面。
严抓信披+多元沟通,寒武纪稳守信息真实性
根据寒武纪2024年ESG报告,公司针对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沟通建立了系统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与应对不实信息、维护股价稳定直接相关。
寒武纪信披制度完善,透明度持续提升。公司制定《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内部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等,确保信息披露公平、公正、公开,从源头减少不实信息滋生空间。董事长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证券法务部为日常执行部门,保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与一致性。
资料来源:寒武纪2024年度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
报告强调严格遵守《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法规,并通过内审部门对重大合同、关联交易等关键事项进行重点监控,防止虚假信息影响经营数据。
此外,公司采用多元化的投资者沟通渠道。通过股东大会、业绩说明会、上证e互动平台、投资者热线等渠道,寒武纪及时回应市场关切,对冲不实信息的负面影响。报告明确提及“设置专人负责投资者沟通”,确保对不实传闻的快速响应与澄清。
另外,公司在内部治理方面也针对“不实信息”可能造成的影响有所预案。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及内审部门,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独立审计,确保无重大缺陷,减少因内部疏漏引发外部误读。
制定《员工手册》《反商业贿赂保证书》,要求员工及供应商遵守道德规范,2024年未发生贪污、行贿等事件,降低“内部爆料”类不实信息风险。
最后,在股东权益保护方面,寒武纪自2022年起累计开展3期股份回购,截至2024年末回购股份153.62万股,耗资约1.3亿元,用于股权激励,以实际行动传递“长期价值”信心。
资料来源:寒武纪2024年度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
被动澄清难稳信心,寒武纪长期价值待夯实
从上述内容可以得知,寒武纪在风险管理、信息披露以及内部治理中,对不实信息已有较为及时、准确和全面的应对方式,但从部分角度,寒武纪也仍有改善的空间。
从股东回报方面,寒武纪在报告中强调“致力于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并披露了股份回购计划。
股份回购是维护股价和信心的手段之一。但如果公司持续被不实信息困扰导致股价剧烈波动,仅靠回购是远远不够的。这反映出公司在维护市场信心、管理投资者预期方面的能力,与“创造长期价值”的目标不匹配。真正的长期价值需要建立在稳定的信息环境和市场信任之上。
此外,从风险防控的角度看,不实信息围绕客户订单、营收预测等敏感数据展开,而寒武纪在澄清时仅强调“以公告为准”,未充分披露订单细节或供应链实际情况。这种“被动澄清”模式可能削弱投资者对公司信息披露完整性的信任。
报告中的风险管控主要集中于财务和运营风险,但对于上市公司至关重要的声誉风险和舆情风险,并未见详细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机制。不实信息是典型的声誉风险,公司若缺乏专门预案,则说明其风险治理体系存在盲区,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不符。
从实际情况与报告内容的对比上看,报告描绘了一个按部就班、遵守制度的形象。但不实信息的出现考验的是公司的主动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频频中招表明公司处于“被动接招”而非“主动防御”的状态。
报告罗列了各种制度和渠道,但在关键时刻,这些渠道是否被及时有效地用于稳定军心、澄清事实,是存疑的。投资者需要的是在谣言出现时,能第一时间通过这些渠道听到公司官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