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初,中方对稀土出口加大管控后,欧盟就像彻底坐不住了!
为了让中国取消稀土管制,马克龙在23日狂言:对中国采取一切可能手段,包括不限于动用“反胁迫工具”,冯德莱恩也叫嚣:"使用所有工具"应对中国稀土措施。
面对欧盟的步步紧逼,中方态度坚决!
马克龙狂言
欧盟情绪上头但理性没丢
这次中方对稀土的管控加大升级,对部分稀土、中重稀土原材料以及锂电池关键原料实施出口管制,消息一出,欧洲市场立马紧张。
因为摆在眼前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欧盟90%的稀土磁铁依赖中国,这不是个小数目,而是关乎新能源汽车、军工业、风电设备等核心产业的“命门”。
稀土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盟峰会上直接点名中国,称这是一种“经济胁迫”,还建议欧盟“别再犹豫”,该用的工具尽快用上。
他嘴里的工具,就是号称欧盟最强贸易武器的“反胁迫工具”,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站出来撑腰,表示“所有工具都在桌面上”,话听着不轻。
可话说得再重,政策也不敢轻易摁下“启动键”,德国这次就明显保留态度,德国总理默茨承认,欧盟内部确实讨论了是否动用反胁迫机制,但并没有达成共识。
冯德莱恩
更关键的是,德国经济界不敢贸然开火,毕竟中国不仅是稀土供应国,更是德国制造业的重要市场,如果真动用反制手段,恐怕伤敌一千,自损也得八百。
所以,欧盟一边放狠话,一边在背后制定应急计划,提高本地矿产产量、寻找替代供应商、推动稀土回收,还有联合采购、战略储备,全都提上日程。
这种“嘴上强硬,脚下留情”的姿态,其实说明一个问题:欧盟并不真想硬碰硬,它想的是在压力中争取谈判筹码。
欧洲汽车厂
面对欧盟的指责,中国的回应可以说是“不慌不乱、铿锵有力”,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28日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
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是对出口管理体系的“正常完善”,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更不是所谓的“经济胁迫”,郭嘉昆强调:中方措施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联合国的防扩散义务。
中方不是没有准备,在宣布稀土出口新规之前,中国已经针对全球供应链的变化做了深度评估。
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国内高端制造的原料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对全球供应链依赖中国的现实做出战略调整。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
专家也发声了,中国国际贸易专家周密指出,欧盟现在扛起所谓“反胁迫武器”,看似强硬,其实更像是谈判筹码,中国不会在威胁下让步,但也不会关死谈判的大门。
中方的态度可以概括成两个字:理性,你想谈,我们谈;,你想斗,那也奉陪,但别指望用压力换退让,这种平衡的姿态,不是退缩,而是建立在对形势判断、对自身实力的准确把握之上。
中欧将围绕稀土进行交谈,但细节远不止稀土
根据欧盟官员提供的消息,10月30日,中国高级别代表团将前往欧盟,准备继续谈这场“稀土之争”,但这场谈判的核心,可能远不止稀土。
中欧
除了稀土,这次中国代表团还有一项任务——处理安世半导体事件,荷兰政府在10月间突然宣布接管中资控股的半导体公司Nexperia,理由是“国家安全”。
这让中国方面颇为不满,认为这是赤裸裸的歧视性政策,中方随后禁止该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部分零部件,算是一记“温柔反击”。
这就让中欧的博弈变得更加复杂了,稀土问题成了导火索,但背后其实是技术封锁、产业链卡脖子、地缘政治博弈等一串问题的集中体现。
安世半导体
欧盟对中国的依赖早已不是新闻,但如何在“去依赖”和“保合作”之间找平衡,是它迟迟无法决断的根源。
看得出,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的内部撕裂越来越明显,法国主张强硬,德国主张稳妥,东欧国家则更关注能源和市场。
这让欧盟在对华博弈中,总是做不到“一致行动”,而中国这边的策略也愈发成熟:不主动挑事,但绝不退让;既不搞脱钩,也不会压低底线。
从表面看,这是一场围绕稀土出口的贸易争议,但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中欧关系重塑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欧盟想用“反胁迫工具”来压中国让步,不现实,中国以理性应对,既不退缩也不激化,展现了大国的战略定力。
稀土只是一个开端,未来的博弈还会延伸到电动汽车、半导体、绿色能源乃至规则制定权。
中欧如何走出彼此依赖又彼此戒备的怪圈,考验的不只是策略,更是智慧。
真正的挑战,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合作,在分歧中寻找共识,这场稀土之争,或许只是下一阶段大博弈的前奏。
参考资料: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