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要对中国使用“核选项”?事实上,问题的根源在荷兰,欧洲却反而要求中方不要扩大问题的范围,这种态度令人难以理解,甚至在此基础上,欧洲还提出了第二个要求。欧洲主动站在前线,究竟意欲何为?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领导人峰会上,德国为何提议考虑动用“核选项”?
欧洲突然介入背后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担心自己会受到波及。欧洲的汽车产业极度依赖安世半导体的芯片,而美国已经有多家汽车厂因缺芯停产,欧洲担心这种停产的影响会蔓延过来。尽管欧洲有一定的芯片库存,但数量有限,为了避免生产停滞,欧洲必须采取行动,施压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荷兰作为欧盟成员国,长期以来与中方存在一些矛盾。欧洲此次介入安世半导体的问题,也有其内在目的——借此提出欧盟的第二层诉求,即要求中国解除稀土出口限制。当前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与欧洲无关,然而欧洲却主动介入。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后,欧洲开始后悔并试图通过解除稀土限制来缓解局势。于是,欧洲以安世半导体事件为契机,提出希望中国尽快解决出口限制的问题。
中方的反制措施,尤其是更新了稀土出口管制,促使欧盟在近期举行的领导人峰会上形成了一致意见。法国和德国统一战线,主张考虑所有对华报复手段。德国更是提出使用“反胁迫”机制,允许欧盟限制贸易、服务,甚至削减知识产权,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公共采购准入。许多人将这种措施视为“核选项”。虽然这种法案从未在过去使用过,但现在却有可能针对中国。此举表明,面对中方通过稀土管制进行反制,欧洲显然束手无策。
从消费电子到战斗机,几乎所有重要领域都依赖稀土材料,欧美无法找到替代来源。彭博社报道称,欧盟正在考虑对在欧投资的中国企业提升准入门槛,要求这些企业强制转让技术、使用一定比例的欧盟劳动力等条件才能进入欧盟市场。虽然这些措施被称为“考虑中的方案”,但不论是提升市场准入条件,还是实施“核选项”,欧洲都不过是在摆样子,并不敢真正对中国采取行动,尤其是后者。
欧洲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如果真启动“核选项”,其经济反击的后果恐怕比对中国的冲击先一步到来。国际间的事实证明,欧洲国家的经济承压能力相当脆弱。否则,中方只是在管制稀土等相关物项的出口,德国就不至于提出动用“核选项”的建议。这也从侧面说明,欧洲虽然对中国提出了尽快解决安世半导体问题、放宽稀土限制的双重要求,但更多的是在虚张声势。一方面,欧洲并无实际解决能力,另一方面,欧洲也没有足够的正当理由。
10月21日,中方与欧盟委员会贸易与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进行了视频会谈,中方明确表示,稀土出口管制完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是正常的行政行为,而且中方一直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中方已经做了最大努力,而欧洲不仅不领情,甚至站在荷兰一方,反过来指责中国。面对双重压力,中方并不畏惧。
在安世半导体事件发生后,荷兰不仅频繁为美国辩解,甚至还试图反过来指责中国“混淆事实”。在最近的一个视频会谈中,荷兰商务部长卡雷曼斯借助欧洲的支持,依然拒绝道歉。面对荷方的模糊态度,中国商务部直接指出,荷方必须尽快妥善解决问题。最终,欧洲对中国的双重压力反而成为了对荷兰的“回旋镖”。如果不希望事态继续恶化,欧洲最应该做的就是停止施压。
不仅是稀土问题,眼下欧洲的汽车产业也面临严重危机。如果继续失去经济支撑,欧洲的局势将更加堪忧。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似乎还未意识到,自己看似针对中国的举动,实则会对自己造成更大伤害。如果汽车工厂停工,影响将是深远的。产业链相互依赖,若不及时止损,整个产业链可能会断裂。
中国并不想针对任何国家,但也不会容忍他国对中国进行无理指责。安世半导体问题是荷兰需要给中国一个交代的时刻,荷方应尽快处理此事,展现出正确的态度,缓解中荷之间的紧张关系。至于欧洲,最好早日放弃“核选项”的想法,不要再效仿美国的“高墙低院”策略。当前局势已十分明显,西方市场并不是中国所必需的,但西方市场却离不开中国企业。总是既想得到又不想付出,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怎会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