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的谈判圆满结束,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压力被我们延长了一年,达成这一协议的背后是中美双方的相互让步。尽管美国感受到我们的“稀土牌”带来的沉重压力,但现在仍然有一些人抱有幻想,认为只要给美国三五年时间,他们就能重新建立稀土产业,达到自给自足。对此,我认为即便给美国三百年,他们也做不到,因为稀土的提炼与简单的挖土是两回事。实际上,当前唯一能对我国“稀土牌”构成威胁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俄罗斯。如果俄罗斯能够稳定发展十年,他们必定能突破稀土提炼的技术壁垒。
实际上,美国曾是全球稀土提炼和应用的领头羊。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建立了完善的稀土产业链,还凭此成功对其他国家施压。然而,到了1980年,美国环保局发现稀土提炼过程中不仅环境污染严重,而且能源消耗巨大,于是开始采取措施,逐步停止并处罚相关公司。1998年,当时全球最大、美国稀土提炼公司“Moiycorp”因化学泄漏问题被罚款至破产,从此美国的稀土产业也宣告终结。
值得一提的是,像“Moiycorp”公司这样的稀土产业巨头倒闭后,他们的设备整条生产线被我们买下,并运往中国。这一过程发生在1995年到2003年间。而在2005年左右,当中日钓鱼岛危机爆发并且我们对日本实施稀土禁运后,美国才意识到重启稀土产业的重要性。2010年,美国正式宣布重启稀土产业,尽管这期间投入了大量资金,但15年过去了,美国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一个有趣的事情是,美国借着重振稀土产业的口号,投入巨资修建一条贯通整个稀土产业链的铁路,然而至今这条铁路还没有完工。
更不用提为了重建稀土产业所需要的庞大基础设施:包括运输、电力、冶金、化工等各个环节。实际上,稀土资源广泛分布,挖掘稀土矿石并不困难,但提炼稀土的技术才是最核心的。特朗普曾喊着要让美国重新工业化,但如果没有完善的重工业体系支撑,美国很难实现稀土自给。因此,目前美国真正需要做的,是重建工业体系,而不是仅仅重启稀土产业。换句话说,即便给美国300年时间,他们也无法完成稀土自给。
或许仍然有一些人坚持认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拥有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而且经过21世纪的两轮重建投入,技术积累和人才沉淀让他们有信心迎头赶上。但这些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70年代的工业与现代工业有着巨大的差异。稀土提炼技术的更新换代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当年从事稀土工业的技术人员的想象。举个简单的例子,70年代的芯片与今天的芯片截然不同。现代手机和70年代的手机,不仅尺寸不同,技术和功能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变化也体现在稀土的提炼技术上。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使用的稀土提炼技术主要是“离子交换法”,再通过“分级结晶法”进一步提纯,但这种方法的产出矿石纯度低、成本高、效率差。相比之下,我国早已掌握了更先进的“串级萃取法”,这种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且能够达到高纯度的提炼效果。我国的稀土提炼技术能够一次性提炼出所有15种镧系元素及钇,而且技术突破的背后,正是徐光宪和高小霞两位稀土领域的专家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在稀土提炼技术上领先全球40年。
更值得一提的是,徐光宪教授在1975年发明“串级萃取法”后,主动将这一技术无偿传授给国内稀土生产企业,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并培养出大量的技术人才。正是因为这些技术突破,中国成为了全球稀土产业的主导者,而欧美由于技术落后、成本高、环保政策严格,逐渐退出了这一行业,甚至使得全球稀土价格暴跌。
目前,全球的稀土产业格局已然被中国牢牢掌控。我们制定了诸如7N级稀土标准,并且是唯一能够分离7N纯度稀土的国家。澳大利亚虽然开始有所作为,但其产量仍然有限,主要集中在4N轻稀土方面。而全球军工领域,尤其是超音速导弹、隐形战机、核潜艇等关键技术,均依赖中国提供的6N中重稀土。
至于美国,其技术水平仍停留在3N纯度的初级阶段,甚至连这一门槛也未达到。美国想要赶上中国的技术水平,简直是痴人说梦。与美国相比,其他欧美国家的稀土产业更是远远落后。目前全球唯一能够制造6N中重稀土的国家就是中国,而这些稀土在全球先进武器中不可或缺。
在全球范围内,虽然俄罗斯近年来在稀土产业上有所布局,且有着庞大的重工业基础,但受到俄乌战争的影响,其稀土发展计划受到了严重拖延。如果没有战争,俄罗斯在十年内完全有可能成为稀土领域的重要竞争者。可惜,战争使其计划陷入停滞,虽然如此,俄罗斯仍然是唯一可能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国家。因此,我们依然掌控着全球稀土的核心地位,而欧美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反击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