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和王波明在《聊一波》节目里的对话,最近引起不少讨论。
两人没绕圈子,直接聊透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问题,从债务驱动到结构优化,每句话都说到了点子上。
咱们普通人可能对“经济增长模式”没那么敏感,但提到钱袋子、就业机会这些事,怕是最有体会。
李迅雷说过去几十年咱们走的是债务驱动型增长路子,这话听着专业,其实拆开来特好懂。
债务换增长,这笔账到底值不值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投资能赚的钱就没那么多了。
但咱们得稳住增长节奏,从早年的“保8%”到现在的“保5%”,目标看着降了,可放在全球范围依旧不低。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靠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
消费这事儿,政府其实不好直接插手。
毕竟消费得靠居民收入涨起来,收入这东西,不是说管控就能立马上去的。
出口又受国际市场影响,不确定性太多。
无奈之下,投资就成了最直接的选择,而投资离不开钱,钱从哪来?举债就成了主要方式。
2019年之后,地方政府举债的速度明显快了不少。
李迅雷统计过,2019到2023这几年,地方政府的债务增长体量,足足是GDP增长体量的三倍。
如此看来,为了多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要付出3倍的债务代价,这笔账怎么算都让人心里打鼓。
宏观杠杆率的数据更让人揪心,今年二季度已经超过300%,比美国那些发达国家都高出不少。
本来想觉得举债搞投资没什么问题,毕竟不少发达国家也走过这条路,但后来发现关键不在举债本身,而在举债的代价和资金的去向。
疫情之后,日本、德国这些国家的政府杠杆水平都在往下走,咱们却在往上冲。
很多基建项目建起来了,公路铁路修得四通八达,但有些地方的客流量根本跟不上。
这些项目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后续还得花大价钱维护,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投资的钱花出去了,居民能拿到的实惠却有限。
有数据说1块钱的投资里,只有2毛钱能转化成居民收入。
钱没到老百姓口袋里,消费自然提振不起来。
今年上半年GDP增长不错,可消费没跟着涨,核心问题就在这。
以旧换新这类政策看着挺好,但实际操作中问题不少。
中低收入人群很难真正受益,有些厂商还会暗自涨价,国家发的补贴最后反而流进了厂商口袋。
这种政策设计的细节漏洞,确实让人头疼。
服务业松绑,或许是破局的关键
一边是普通消费提振乏力,一边是富裕阶层的消费需求没地方释放。
上海那些高端楼盘照样被“秒光”,说明不少人手里有钱,也愿意花,就是缺乏合适的消费渠道。
高尔夫、游艇这些消费领域,国外早就不是奢侈品了,但在咱们这儿,普通民营企业家想消费都受不少限制。
游艇造起来不难,毕竟咱们是制造业强国,但停靠手续、航线规划、证书办理这些流程太繁琐。
这些不必要的管控,把不少潜在消费都挡在了门外。
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其实特别大,尤其是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美国服务业能吸纳八成以上的劳动力,咱们还不到五成。
如果能把服务业的管控放宽一些,富裕阶层的消费就能带动更多低收入人群就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本来觉得给居民直接发钱是个简单有效的办法,但后来发现争议确实不小。
怎么确保公平分配,怎么避免资金浪费,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比之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钱投入到养老、医疗、教育这些领域,或者直接发消费券,效果可能更实在。
经济增长不能一直靠举债搞基建,这条路已经越走越窄。
调整经济结构,让消费真正成为增长的主力,才是可持续的路子。
而要激活消费,放宽服务业管控、优化资金投向,无疑是最关键的两步。
经济转型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会遇到各种阻力和问题。
但只要找对方向,一步步调整,把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领域,让老百姓的收入跟着经济增长一起涨,让消费需求得到合理释放,中国经济肯定能走出债务依赖的困境,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
毕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