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英特尔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净利润高达4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则亏损166亿美元。这一转变不仅打破了该公司持续35年的亏损纪录,更标志着英特尔自2024年以来首次实现季度盈利。市场反应迅速,英特尔股价在盘后交易中飙涨超过7%。
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奇迹的实现?核心原因无疑是陈立武上任后的果断决策。他清楚地明白,面对困境,不能沉迷于对未来的幻想,而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因此,他实施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包括裁员1.3万人、重组核心业务、削减成本,并专注于能够带来利润的业务。
有人将陈立武的做法形容为“冷血”,然而对于一家已被时代压逼到绝境的企业,这样的决策却是相当必要的。根据计划,英特尔员工数量将从101,400人削减至88,400人,裁员比例高达13%。此外,英特尔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将网络与边缘计算部门拆分并整合至核心业务,以剥离那些不再具战略意义的项目。
这系列“断臂求生”的举措,显然让英特尔重新获得了现金流和利润,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找到了新的定位。根据最新的财报,英特尔的毛利率从上一季度的37.5%提升至40%,运营现金流达到25亿美元,所有财务指标均超出市场预期。显然,陈立武的战略调整效果显著,投资者的信心随之恢复,股价一路攀升。
英特尔此次转型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对人工智能市场的重新布局。尽管这一市场目前基本由英伟达主导,英特尔却选择了不同寻常的路径。陈立武明确表示,英特尔将不再盲目追逐市场份额,而是将关注点放在AI推理上——即AI模型在终端和服务器上的高效运行。这不仅有助于规避与英伟达的直接竞争,还有望在这个更大且持久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为实现这一目标,英特尔已推出多款新产品,包括基于Intel 18A工艺的下一代至强服务器芯片(代号Clear Forest)和针对AI推理的GPU(代号Crescent Island)。这种技术层面的持续创新和研发投入,显然为公司的未来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内部改革的同时,英特尔还积极寻求外部资金支持,与软银集团和英伟达达成了重要投资协议。软银对英特尔的20亿美元注资,以及英伟达计划的投资,将为这家老牌芯片厂商注入新的“活力”。此外,美国政府提供的89亿美元支持,进一步增强了英特尔的运营灵活性。
这些合作关系不仅带来了资金支持,还促进了技术的协作,尤其是在针对数据中心和PC市场的定制产品开发方面。英特尔与英伟达的联合,将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技术优势,共同争夺未来的市场份额。
除了产品线的构建和外部投资的引入,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表现同样亮眼。尽管晶圆代工收入同比减少了2%,但与去年同期巨额亏损相比,净亏损从58亿美元减至23亿美元,这表明英特尔在提升制造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英特尔还开始吸引外部客户,并将原子公司Altera从财报体系中剥离,为未来独立的代工业务开辟了路径。
如今的英特尔,正逐步转型为一个综合性的“AI + 制造”平台型企业。这一战略调整体现了其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捕捉和对需求的前瞻性把握。
当然,英特尔的复苏之路并不平坦,18A工艺的良率未达到预期,AI产品尚未实现量产,公司依旧面临多重挑战。然而,市场对其的信心正在逐渐恢复,尽管仍需时间,但显而易见,英特尔似乎终于走出了低谷,迈向更光明的未来。
随着企业需求的不断上升及AI技术的持续演进,英特尔将迎来新的机遇。短期内预计数据中心芯片的销售将增强,企业在升级服务器时尤为重视推理功能,为英特尔的核心业务带来一丝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