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美国人说中国经济快完了;1997年,他们又说亚洲风暴过后中国会被拖下水;2001年,中国入世,他们急了,说这回一定撑不住。结果呢?一个个预言翻车,唱衰的倒地,经济却一路往上走。
这几十年,西方媒体像订了闹钟,每年都在盼“崩溃”,写得比日历还准,准得唯一不对的就是现实。从《经济学人》到《华盛顿邮报》,每年都更新“终结者”剧本,演着演着,中国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唱衰的段子讲了三十年,讲得起劲,可数据这玩意儿,不哄人。这一篇,就把他们合订本翻出来,一页页对账,看看到底谁该脸红。
199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将在2000年前陷入经济和社会危机,政权可能崩溃。”
结果十年过去,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深圳的工地机器不停,浦东的塔吊越建越高,崩的不是中国,是他们的脸。
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掀起金融飓风,东南亚各国货币哗哗跌。《纽约时报》预判:中国是下一个多米诺骨牌。
可当时中国政府硬是做出决定——人民币坚决不贬值。这不是拍胸脯的赌气,而是对国家金融体系底气的判断。结果新加坡感谢,北京稳住了亚洲信心,《南华早报》罕见称赞:中国的稳定是这次危机中的“锚”。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一波唱衰来袭。《时代》周刊言之凿凿:“开放市场将摧毁中国的工业基础。”
但事实是:2002年中国出口增长22%,2005年增长28%,到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打脸来得比审稿快。
再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次贷炸了锅,华尔街股市暴跌,西方媒体又唱起老调:“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这次要折了。”
然而中国一边推出“四万亿”计划刺激经济,一边拉动消费、投资两驾马车。到2009年,GDP增长9.2%,成为唯一保持高增速的大国。
这些唱衰,像钟表一样准点,却从没准过目标。30年,崩溃预言写了一本合集,叫《中国何时完蛋》。翻开一看,全是“狼来了”的套路。他们预测得多,错得也多,但自信却从没少过。
越是预言崩溃失败,就越要在下一次预言时加大语气,这才是唱衰中国的“惯性机制”。
2013年,“中等收入陷阱”这四个字火遍西方财经界。一夜之间,所有西方媒体仿佛突然记起了拉美国家的故事,齐声哀叹:“中国也快进不去了。”
可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5万美元,迈入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门槛边缘。谁进不去?谁又留在了门口?
尤其是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华尔街日报》评论说:“中国将遭遇不可逆的经济创伤。”
结果不到一年,中国GDP增速达2.3%,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更是反弹至8.1%。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美欧“二次封锁”下的疲软复苏。媒体评论错的幅度,比经济数据波动还剧烈。
2022年后,外媒舆论风向转为“结构性崩溃”。他们盯上房地产下行、青年失业等短期波动,说这是“不可逆的系统病”。
但忽略一个前提: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门类的国家。光是新能源汽车,2023年出口量突破120万辆,占全球出口总量的近50%。
对外贸易结构已从“低端代工”走向“高端制造+自主品牌”。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31%,出口总额仍是越南、印度、印尼三国之和的两倍以上。全球芯片设备最大买家是中国,电动汽车龙头是中国,光伏组件出货前三名也都在中国。
这些数据,真实得像体检报告。媒体吵归吵,数字不会说谎。GDP不是口水能吹下去的,产业升级也不是批评能挡得住的。
唱衰中国经济与其说是经济分析,不如说是话语惯性,是一场舆论生产线上的流水作业。
为什么西方媒体总要预言中国经济崩溃?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中国走出了另一条道路。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25年,中国GDP年均增长近9%。基础设施铺天盖地,14亿人中产阶层日渐壮大。
有人形容:中国用了40年走完别人200年的路。这条路,没靠殖民,不靠掠夺,也没照搬西方制度,偏偏成功了。
所以西方有些人看不惯。他们总是盼望“体制问题暴露”“增长枯竭”“资本外逃”,哪怕数据再靓,也要说成是“虚胖”。
就像2024年有美媒声称‘外资撤离中国加速’,结果财务数据显示:实际使用外资达1.1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多数流向高端制造、智能装备、新能源等新赛道。
这些唱衰论调,已经成了一个“叙事闭环”。经济一旦有点波动,他们就说“崩溃来了”;经济恢复了,他们就说“是回光返照”;经济创新了,他们就说“泡沫更大”。
像极了股市里那些年年喊崩盘的空头分析师,永远说“你看我说对了”,但就是不买。
背后不是看不见数据,而是不愿承认现实。因为一旦承认,就得重新思考:是不是“发展模式不止一条”?是不是“现代化不只一套标准”?是不是“话语权要从西转东”?
这三问才是西方唱衰中国经济的真正隐痛。
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会一直存在,因为它满足的是焦虑,而非理性分析。但崩溃论每崩一次,现实就多给它一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