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成都银行的5.34万股东集体领教了什么叫"黑色星期三"。
更讽刺的是,三季报里那个刺眼的数字——非利息净收入同比暴跌52.88%。
三季度国债那一轮暴跌,很多人只当是市场波动,但对小银行来说,这是要命的事。
大行有什么?
但成都银行这种区域性银行不一样,息差本来就薄得可怜,好不容易靠买债券赚点手续费、投资收益补贴家用,现在国债一跌,连这点活路都被堵死了。
前三季度,成都银行非利息净收入30.36亿,同比跌了16.52%。但你看单季度数据就更惨烈:第三季度只剩5.32亿,去年同期可是11.29亿。这不是下降,这是塌方式崩溃。
你以为银行都是靠存贷利差赚钱?那是上个时代的故事了。现在利率市场化,息差被压缩到肉眼可见的薄,债券投资、中间业务这些"副业"才是续命的关键。成都银行三季度的利息净收入还能涨
,但非息收入直接腰斩,说明什么?说明它的盈利结构已经开始失衡。
账面上看,成都银行很风光。
但你仔细品品这个结构,就能发现问题。
对公贷款占比78.55%,也就是说,这家银行的命脉掌握在企业客户手里。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什么?
将近一半的对公贷款投向城投,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成都银行的命,很大程度上绑在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上。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这些政策红利,确实让成都银行吃了几年好饭,贷款从
的
暴涨到现在的
,这速度连大行都要眼红。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一旦地方财政出现问题,一旦城投平台的偿债能力下降,这家银行能扛多久?
别忘了,房地产那边还有282亿的贷款余额,不良率2.44%,在所有行业里排第一。去年地产暴雷的时候,多少银行在这上面栽了跟头?成都银行虽然在努力清理风险,但这个不良率说明,地产这块雷还没完全拆干净。
其实成都银行的问题,是整个区域性银行群体的缩影。
大行可以全国布局,可以靠规模效应熨平风险,可以有足够的议价能力维持息差。小银行呢?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打转,客户资源有限,业务创新空间有限,最后只能抱紧地方政府的大腿,把大量资金投向城投。
这几年经济下行,地方财政吃紧,城投平台的日子也不好过。
不能。地方政府是大股东,也是最重要的客户,这种关系下,银行只能继续输血,继续展期,继续用更多的新债填旧债的窟窿。
表面上不良率还能控制住,但这是用拨备覆盖率和持续投入换来的。433%的拨备覆盖率听起来很安全,但反过来想,为什么需要这么高的拨备?
更要命的是,现在连债券投资这条退路都被堵死了。
前有息差压缩,后有债券受损,左边是城投依赖,右边是地产风险——成都银行现在的处境,就是四面楚歌。
2020年到现在,成都银行的贷款余额翻了三倍。
但你看它的资产收益率,前三季度只有
,同比还下降了0.
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同比下降1.
百分点。
规模在涨,收益在跌,这就是典型的"增收不增利"。为了完成规模指标,为了在区域内维持影响力,银行不得不降低贷款门槛,不得不接受更低的利率水平,不得不承担更高的风险。
结果就是,账面上资产越来越大,实际上赚钱越来越难。
那些在股价跌停时骂街的5.34万股东,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三季度净利润还在增长,股价却暴跌。原因很简单:市场看的不是现在,看的是未来。
区域性银行的困境,从来不是某一家的孤例。当政策红利吃完,当城投依赖成为常态,当息差和债券收益双双失守,这些银行还能靠什么活下去?
也许答案只有一个:等待下一轮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