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逃离大城市去鹤岗全款1.5万买房。”
“花4万元在鹤岗全款买下一套70平的房子。”
“90后情侣4万元全款买房移居鹤岗。”
几年前,鹤岗这个以往鲜为人知的小城,经常因为低到离谱的房价冲上热搜,无数购房者趋之若鹜。
当房子的标价不再是几十上百万,而是一万块出头,谁会不心动呢?
几年过去,当初那些在鹤岗“全款买房”的人,不少人已经撑不下去了,准备撤离。
这是为什么呢?鹤岗买房难道不香了吗?
对于那些被一线城市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的人来说,鹤岗这样的地方,无疑像是一道光。
只需要几个月的工资,或者一个名牌包的价格,就能实现“有房一族”的梦想,这听起来太诱人了。
浙江的一位海员,就用五万元在鹤岗拿下了一套77平米的两室一厅。
对他而言,这可能只是几个月的薪水,却换来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安身之所。
南京的赵女士,一位插画师,更是只花了1.5万元,就全款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这种财务上的彻底解绑,带来了精神上的极大松弛。
告别了沉重的房贷,仿佛一夜之间就进入了“半退休”的悠闲状态。
拥有一个物理上的“家”,哪怕它远在天边,也足以慰藉许多在大城市漂泊的心。
而对于另一群人,这里不是终点站,而是新征程的起点。
对那些线上工作者和创业者来说,这些城市是绝佳的成本洼地。
有个从广东来的小伙子算过一笔账,他在广东两个月的房租,就足够在鹤岗买下一套房了。
这里的人力成本也低得惊人,女主播王佳菲带领团队入驻鹤岗后发现,在这里用4000元月薪就能聘请到非常优秀的人才,而在大城市,这个数字至少要7000元。
这对于初创团队来说,是巨大的成本优势。
更吸引人的是当地为了转型而抛出的橄榄枝,为了发展电商直播等新兴产业,当地政府甚至愿意提供免费的场地和库房,并给予各种政策扶持。
在流量经济和数字游民的时代,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正成为一些人实现“资产轻、生活重”理想的试验田。
可是,当你真正住进来,才会发现那看似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房价,只是入场券。
真正昂贵的,是那些被巧妙掩盖起来的隐性“生活税”,它们才是劝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生存环境税,对于南方人来说,东北的严寒是第一道坎。
来自广东的小黄,就因为实在无法忍受那种深入骨髓的寒冷而选择离开。
这不是意志力能解决的问题,是生理上的巨大考验。
另外就是社会隔离的成本。
生活配套的匮乏是另一个痛点,来自湖南的小杨和小苏夫妇,最终因为业余生活实在太过枯燥乏味而选择逃离。
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可能连个像样的菜市场和娱乐场所都找不到,感觉像是与现代生活脱了节。
更要命的是关键公共资源的稀缺,医院数量少,看病极不方便,一旦突发疾病,风险极高。
而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薄弱的教育资源更是一票否决项。
这些都是关乎生存和未来的大事,是无法妥协的。
接着,是持续不断的财务支出。
那个让无数人心动的低房价,很快就会被一笔新的“房贷”所取代,就是取暖费。
在这里,一年超过2000元的取暖费是家常便饭,这笔开销甚至可能高过你每个月为房子本身支付的费用。
如果你为了省钱不交取暖费,那么在冰冷的屋子里过冬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你还可能因此影响到邻里关系,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一些老旧的顶楼房屋,还可能面临漏水的问题,而想在当地找到靠谱的维修工人,又是一件难事。
最后,是巨大的机会成本。
这些城市大多产业结构单一,依然停留在“挖煤时代”。
本地的就业岗位稀少,平均月薪也只有2000到3000元。
这意味着,一旦你的线上工作模式失败,或者失去了外地收入来源,你在这里几乎没有多少备选的谋生之路。
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注定要逃离?也并非如此。
在“鹤岗们”成功留下来的,都不是来“躺平”的,而是将城市的短板转化为自身优势的“适配者”。
第一类是“候鸟式”的养老者。
他们通常有固定的退休金,身体也还算硬朗,不依赖本地的就业和教育资源。
他们看中的,是这些城市的核心优势,高达47%的森林覆盖率、优良的空气质量和宁静的生活节奏。
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居住模式,他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度假别院”,夏季和秋季过来享受凉爽的气候和自然风光。
一旦进入漫长的冬季,他们就会飞往海南等温暖的地方,或者干脆回老家。
这种“候鸟”式的栖居,完美规避了气候寒冷和取暖费高昂这些核心短板。
第二类则是“数字生态”的寄生者。
他们是自媒体博主、插画师、网店店主或游戏代练。
他们的共同点是,收入来源与本地经济完全脱钩,只要有网络,他们在哪都能工作。
南京的插画师赵女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她在鹤岗买房后,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月收入能轻松过万。
这个收入在当地绝对是高水平,让她有能力雇一个保姆来分担家务,过上了在大城市月薪三万才敢想的生活。
本质上,他们是将一线城市的收入,注入到了N线城市的消费环境中,形成了一种“降维打击”。
他们并非在“适应”这座城市,而是在“利用”这座城市。
他们用极低的成本,撬动了高品质的生活,将城市的劣势完全屏蔽。
鹤岗、鸡西这类城市的“白菜价”房产,不是凭空出现的。
它们是那些因煤矿、石墨矿而兴起的资源型城市,在经历资源枯竭、产业调控后的必然产物。
随着矿产资源的减少和本地居民向大城市的持续外流,甚至包括本地人也倾向于搬到配套更完善的市中心新区,大量老旧矿区的住房因此被闲置。
房主们为了避免继续支付物业、水电、取暖等费用,急于将这些房子脱手,最终在竞相降价中,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市场现象。
而且,这并非孤例,在黑龙江大庆、辽宁阜新、河南鹤壁等地,类似的故事也在上演。
这场由“5万元买房,告别996”等口号掀起的网络狂欢和随之而来的“逃离潮”,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事实。
房产的价值正在回归其最原始的“居住”属性,其“商品化”的色彩在这些地方被无限削弱。
在冲动地奔向下一个“鹤岗”之前,必须先冷静地审视自己需要怎样的生活,以及自己是否具备在特定环境中独立创造价值的能力。
真正能拯救我们生活的,永远不是一套便宜的房子,而是与我们个人能力相匹配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面对低价房的诱惑,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份超越价格的、关于自己的“生活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