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只是表象,邀请码没这么厉害。
文|阮怡玲
编辑|邬宇琛
来源|镜相工作室(ID:shangyejingxiang)
封面来源|unsplash
凌晨一点,一群人守在电脑前,盯着网页上那串尚未出现的邀请码。
倒计时归零,页面一闪而过——“没了”。
这一晚,系统共发出1000个码。抢到的人像中了奖,立刻在社交平台晒图:“刷了一整夜,开了几十个窗口,终于抢到了”“激动得截图都忘记截”。更多人则扑了个空。有人凌晨两点才看到帖子,错过发放;有人在评论区质疑“是不是被机器人全刷走了”;也有人一直等消息,却半个月都没有下文。
没过多久,邀请码开始在二手平台流通——价格一路被炒上去,据传最高时卖到三位数。
这样的场景,如今成为了AI产品发布后的常态。免费的邀请码成了流通的商品:发邀请码的厂商让它稀缺,抢邀请码的用户让它走红,倒卖邀请码的黄牛嗅到商机——AI邀请码的黑市,在一次次“限量抢码”的深夜中被催生出来。
今年3月,Manus爆火,邀请码被炒到上万元,自此以后,邀请码机制在AI产品里越来越普遍,花样越来越多,商机也越来越大:9月30日Sora2发布,第二天就有人靠着卖邀请码日赚5000元。
邀请码内测原本是产品正式上市前的预告,但如今被视为营销利器。它制造焦虑,带来热度,也能成为AI时代最独特的“入场券”——一个象征狂热、竞争与泡沫的小小符号。
AI时代的粮票
刘洪宇最早并未察觉自己被卷入了一场狂热之中。
发现Sora2上线那天,刘洪宇开始在小红书里到处找邀请码。他是一名服装设计师,从四月份就开始用AI画图,90%的灵感都来自Sora的帮助。发现Sora的新产品推出后,他马上有一种自然的担忧,“自己不拿到邀请码就会落后”。那天,他花1.2元买了一个邀请码。
社交媒体上,“求码”成为了AI圈最响亮的呼声。
5月份,一个AI设计产品上线前夕开始发码,评论区里“求”邀请码的,从设计师到水果批发商,几乎涵盖各行各业的人,所有人都在求码。有人求得比较敷衍,打下一个“求”字就走了;有人姿态放得很低,“求求了给我一个邀请码吧,我什么都会做的”;还有人想到“以物换物”,求Manus邀请码的帖子里,有人说“换一个,我有扣子(空间的码)”。
2个月后,一款AI创作产品上线2.0版本。与3月首次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