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在上海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会议。当天下午,由商务部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合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全球领导力学院承办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放贸易与安全发展”分论坛成功举行。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自2021年、2022年以来,第三次承办虹桥分论坛。
来自中外学界、战略界、企业界与智库机构的近20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如何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经贸体系。近百位中外政商学研界专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与中外媒体代表参会。
会上举行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作为虹桥论坛四家智库合作伙伴之一,人大重阳在会上还发布了《面向2050:中国与世界贸易安全发展的共生路径》智库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致辞中表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志,也是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升温,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新挑战日益凸显,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叠加,“开放”与“安全”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命题。
本次分论坛的召开,既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也是为推动构建开放、安全、共赢的发展新格局汇聚中外智慧、增强学理支持。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各方一道,依托虹桥论坛等高水平对话交流平台,携手促进国际人文交流与知识创新,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开放合作为动能,以安全保障为底线,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主旨演讲环节,卢旺达发展委员会首席投资官米歇尔·乌穆伦吉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联合国前高级顾问杰弗里·萨克斯先后发言。
米歇尔·乌穆伦吉表示,贸易并不是在筑墙,而是要构筑不同政府、不同体系和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开放贸易并不仅仅是关于进口和出口,更是信心、可预测性与共享繁荣的信念。基于规则的透明和包容性的贸易体系将会成为和平的推动力,同时也促进繁荣和发展。
她强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及中非合作论坛等合作机制,正支持非洲的基础设施、工业化和数字化发展,通过促进互联互通为非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卢旺达愿与中国及所有认同开放的伙伴共同努力,将开放贸易推向更持久的发展,并将其作为持久和平的推动力。
杰弗里·萨克斯在视频发言中指出,开放贸易是实现全球共同繁荣的关键引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创造的经济奇迹正是最佳例证。美国近十年推行单边关税、技术封锁与投资限制等保护主义政策,并非出于经济理性,而是出于政治目的。这种狭隘的霸权维护行为不仅孤立了美国自身,更违背了多边主义原则与共同繁荣目标。
而中国坚持维护多边贸易体系,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及全球发展倡议等,推动建设绿色数字基础设施与公平贸易网络。他呼吁,各国应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共同构建基于规则、普惠包容的全球经贸秩序。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王文发布研究报告《面向2050:中国与世界贸易安全发展的共生路径》。报告以2050年为远景目标,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叙事,提出“共生型安全”作为中国与世界贸易发展的核心路径。报告强调,未来的贸易安全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议题,更是涉及微观企业生存、中观产业升级与宏观治理重构的复合命题。
基于“全面发展目标2050(CDGs 2050)”分析框架,报告科学展望了2050年全球经贸格局,中国将与世界共同塑造开放、包容、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贸易十大关键场景。为实现愿景,报告进一步提出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实施路径:
在理念引领方面,倡导“共生型安全”与“包容性全球化”;在规则创新方面,参与并主导多边、诸边与双边贸易治理机制改革;在设施联通方面,共建“硬软协同”的下一代全球贸易基础设施;在产业协同方面,构建“联盟化”与“多元化”的供应链生态系统;在风险治理方面,共建全球性缓冲与争端化解机制。
报告发布环节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为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前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颁发聘任证书。
2024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际战略与发展委员会,由党委书记张东刚、校长林尚立担任主任委员,先后聘请了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格泽高滋·科勒德克、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等全球意见领袖担任委员。
在圆桌讨论环节一,前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全球项目主任乔治·拉里亚-阿杰伊,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原副局长乐玉成,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金刻羽,赛德思集团董事长、董事会主席王雷围绕“地缘政治动荡下的贸易与安全发展”主题展开研讨。王文主持圆桌讨论环节一。
马丁·雅克指出,近十年全球叙事已从经济增长主导转向安全优先,部分西方国家的对华遏制策略加速了这一转变。
乔治·拉里亚·阿杰伊呼吁投资人力资本,指出健康与教育是可持续贸易的基石。
乐玉成表示,中国将通过制度型开放深化国际合作,同时以规则 保障国家安全。
金刻羽认为当前全球化正经历结构性重整,区域经济走廊与数字技术将成为新平衡点,各国需在开放中寻找自主平衡。
王雷从投资者视角提示,安全问题使全球贸易不稳定。与会专家共识认为,面对逆全球化浪潮,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为重构包容性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实践路径。
在战略对话环节,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与中国知名学者高志凯围绕分论坛主题进行对话。战略对话环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对话》栏目主持人、时事评论员许钦铎主持。
萨金特指出,“经济安全”缺乏国际统一定义,常被用作保护特定利益的幌子。他警示美国当前政策正在重蹈上世纪三十年代保护主义覆辙,并以顶尖科学家流动为例强调“开放本身就是更高级的安全形态”。
高志凯表示,需要警惕全球贸易安全中的“草木皆兵”现象,过度安全化将反噬自身。针对美国对华关税政策,他指出其成本实则由美国民众承担。
双方一致认为,中国持续推进的制度型开放与多边合作实践,为重构全球经贸秩序提供了稳定基石。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保持战略定力,通过进博会等平台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变局中的世界注入确定性力量。
在圆桌讨论环节二,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马时亨,美国华盛顿州商务厅厅长阮卓,嘉吉农业与贸易亚太集团总裁柯沛瑜围绕“经济全球化逆流下的开放贸易”展开研讨。王文主持圆桌讨论环节二。
罗思义指出,世界上快速增长的“全球南方”国家并不想要经济全球化逆流,他们想要维持GDP高速增长,而美国的“逆全球化”行为不会成功。
马时亨表示,香港作为中国通向世界的窗口和“链接器”,背靠祖国,因此能从中受益。未来,香港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国内企业出海。
阮卓表示,中国是华盛顿州最大贸易伙伴之一。相较于国家层面,州层面的政策更为稳定和确定,双方有着巨大的合作机遇。
柯沛瑜指出,在全球贸易中,风险一直存在,我们不能总想着去简单地“消灭风险”,而是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风险,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
本次分论坛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对话》栏目主持人、时事评论员许钦铎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