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中美在
中美贸易摩擦历经多轮交锋后,在2025年10月的釜山会晤中迎来转折点。 白宫公布的两项总统令具体规定,自2025年11月10日起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同时将24%“对等关税”豁免期延长一年。
美方还暂停了对中方海事运输、国际物流及船舶制造业等行业性301调查措施。中方相应调整了反制措施,停止针对美国芬太尼关税的反制措施,暂停对美国加征24%关税一年。 在出口管制和不可靠实体清单方面,中方停止对15家美企在两用物项上的反制措施,对另外16家美企暂停相关措施一年。
这些举措标志着中美贸易战出现实质性缓和。 美国还暂停了2025年9月刚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这项曾被美国对外贸易委员会痛批“将让美企被踢出全球供应链”的政策,引发甲骨文、亚马逊等巨头联名反对,如今因中方强硬反制而搁置。
从2025年5月日内瓦会谈到达成“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中美双方通过数次90天“窗口期”的延长,为最终达成协议奠定基础。 市场反应积极,亚太股市及原油期货价格应声上涨,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美贸易关系缓和的期待。
稀土作为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成为中国在中美贸易博弈中的第一张王牌。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在中美领导人会晤前夕宣布扩大稀土管制范围,新增钬、铒、铥、铕、镱等5种稀土元素及相关材料的出口限制,使受限制的稀土种类达到12种。
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绝对优势,储量占全球37%,产量占比超60%,更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离提纯产能。 此次新规要求“含微量中国原产稀土的出口产品需获中方审批”,这意味着即便西方能找到稀土矿,若想转化为高端产业所需的高纯度稀土材料,仍绕不开中国的加工环节。
新规对半导体用户实施额外审查机制,若外国公司的最终产品使用了中国的设备或材料,即便交易不涉及中国企业,也需获得中国的出口许可证。 这一规则借鉴了美国限制半导体相关产品出口的做法,体现了中国在稀土管控上的精准施策。
稀土博弈直接关系到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安全。 中国北方稀土集团等相关企业股价大涨,美国稀土公司股价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扬,反映出市场对稀土供应格局变化的敏感。 欧盟汽车工业首当其冲,因稀土短缺可能导致电机生产停滞;美国半导体、国防装备等领域同样依赖中国稀土深加工产品。
大豆作为中美贸易战中的传统筹码,其博弈态势在2025年发生根本性转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每年大豆消费量超过1.2亿吨,而国内产量仅约2000万吨,这意味着超过80%的大豆依赖进口。
在2025年5月后,中国暂停从美国采购大豆,导致美国大豆市场陷入困境。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德致信白宫,敦促特朗普政府尽快与中国谈判并达成协议。 信中指出,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贸易战使美国农业损失了约260亿美元,美国大豆种植户们失去了近10%的市场份额。
中国通过多元化采购策略成功降低了对美国大豆的依赖。 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4年,美国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上的份额从40%大幅减少到18%。 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中国从巴西采购了至少240万吨大豆,这一“异常庞大”的订单相当于中国通常月均进口量的近三分之一。
中国在过去十年内向巴西的仓库、铁路、港口和其他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使巴西大豆运往中国更加便利。 与此同时,中国还建立了完善的大豆及食用油战略储备体系,在国际价格低位时增加进口和储备,在供应紧张时释放库存,以平抑市场波动。
芬太尼问题在中美贸易博弈中具有特殊地位。 尽管中国早在2019年就全球率先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但美国仍以芬太尼为由对中国加征关税。 2025年的协议中,美方宣布取消针对中国商品的10%“芬太尼关税”,体现了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合作进展。
中国对毒品问题始终持“零容忍”态度,一贯奉行严厉禁毒政策。 2019年4月,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将芬太尼类物质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 这在联合国禁毒委员会成员国中属首创。
美国芬太尼滥用已造成严重的公共健康危机。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统计,2021年有八万美国人死于药物滥用,主要是对芬太尼的滥用。 然而,美国至今仍未正式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
中美在禁毒领域有着长期的功能性合作。 自1985年开始双边禁毒合作,两年后签订的《中美禁毒合作备忘录》为建立和维持功能性合作提供了框架。 2003年,双方建立禁毒合作情报交流会机制,这一机制的运行没有受到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竞争与对抗态势的影响。
在贸易协议中,中方在芬太尼问题上做出象征性配合,严格监管“前体化学品出口”,这为特朗普提供了“禁毒胜利”的故事。 而美方则通过取消“芬太尼关税”作为回应,体现了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利益交换。
稀土、大豆和芬太尼三张王牌在中美贸易博弈中形成了协同效应。 中国在落实中美会谈成果时采取了抓大放小的思路,着眼于长远利益。 中美贸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而经贸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其实质是互利共赢。
稀土管控直接影响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安全。 中国不仅控制着稀土原材料供应,还掌握着稀土分离提纯的先进技术,能够以更低成本生产高纯度稀土氧化物。 美国目前仅有一座商业稀土矿(MP Materials),且依赖中国技术完成后续加工,欧盟虽资源丰富但开采成本高、环保限制严,短期内扩产难度很大。
大豆博弈牵动着美国农业州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倾向。 中国承诺本季至2026年1月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未来三年每年保持2500万吨采购量,这看似是美方的“胜利”,实则是中国用多元采购换取核心利益的精准操盘。 美国大豆早不是中方的唯一选项,中国通过扩大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年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同时将进口重心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国。
芬太尼合作则涉及美国公共健康和社会稳定。 尽管中国2024年芬太尼原料出口为零,但特朗普需要一个“禁毒胜利”故事来展示谈判成果。 中方送了这个面子,严格监管“前体化学品出口”,本质上是对美外交上的“象征配合”。
这三张王牌的协同使用,使中国在中美贸易博弈中掌握了主动权。 美方取消对华加征的“芬太尼关税”,延长对等关税豁免期,暂停对中方相关行业的301调查措施,都是在这种协同效应下做出的实质性让步。
美国大豆农场的仓库里,金黄的大豆堆积如山,却找不到买主。 巴西大豆正通过中国投资的港口和铁路源源不断运往亚洲。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喊话中国“尽快增购大豆订单”的场景,已成为这场贸易博弈中最直观的胜负手。
稀土精炼厂中,中国的技术工人正在操作全球最先进的分离设备。 美国芒廷帕斯矿开采的稀土矿石,仍需要运到中国进行精加工。 欧盟推动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合作开发矿产,但G7内部对如何应对中国稀土管控存在明显分歧。
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内,特朗普签署的关税豁免协议长达22页,其中部分中国商品税额直接“归零”。 这场博弈没有绝对的赢家,但有了更多的平衡。
亚太瞭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