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可控核聚变全球商业化项目进展、技术拆解及产业链布局分析报告
报告共计:51页
2025 可控核聚变全景:全球竞速 “人造太阳”,中国多路线突破改写能源格局
当 “人造太阳” 在实验室里连续 1066 秒稳定释放上亿度等离子体,人类离 “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 梦想又近了一步。2025 年,可控核聚变领域迎来里程碑式突破 —— 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工程推进,到美国私企签下全球首个聚变供电订单,再到中国 “东方超环”“玄龙 - 50U” 的纪录刷新,一场关乎终极能源的全球竞速正激烈展开,而中国已成为这场竞赛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
全球竞速:从国际大科学装置到私企冲刺,商业化路线渐清晰
可控核聚变的核心目标,是模仿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在地球上实现 “稳定、可控、可发电” 的能量输出。要实现这一点,需突破 “聚变三乘积” 门槛 —— 即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与约束时间的乘积达到 10²¹m⁻³・s・keV。2025 年,全球顶尖项目正朝着这一目标加速迈进。
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核聚变合作项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进展牵动着行业神经。这个由 35 国参与、造价超 200 亿欧元的 “人造太阳”,2025 年完成了核心线圈系统的安装,其 18 个环形场线圈(TFC)能产生 11.8 特斯拉的强磁场,足以约束 1.5 亿度的等离子体。按照计划,ITER 将在 2034 年开展氘氚聚变实验,目标实现能量增益因子 Q=10(输出能量是输入能量的 10 倍),为后续商业堆奠定基础。从成本分布看,磁体系统占比 17%、真空室 8%、加热系统 8%,工程化细节的完善正让 “全球聚变标杆” 从图纸走向现实。
除了国际合作,美国私企的商业化冲刺更具突破性。麻省理工学院衍生企业 CFS(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聚焦高温超导技术,其在建的 SPARC 装置计划 2026 年验证 Q>1,2030 年推出 200 兆瓦级商业堆 ARC;另一家企业 Helion Energy 则另辟蹊径,采用 “场反位形(FRC)” 技术,2023 年与微软签下全球首个聚变电力购买协议,承诺 2028 年前建成 50 兆瓦电厂,2030 年扩至 250 兆瓦。这种 “私企 + 科技巨头” 的合作模式,让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时间表首次变得具体可感。
中国突破:从 “东方超环” 到氢硼路线,多技术路线齐头并进
2025 年,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突破频现,既有 “国家队” 的参数刷新,也有企业主导的新路线探索,形成 “氘氚 + 氢硼” 并行的格局。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东方超环(EAST)” 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2025 年 1 月,EAST 成功实现 1 亿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 1066 秒,创下全球最长纪录 —— 这意味着人类首次掌握了 “长时间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 的技术,为后续持续发电提供了关键支撑。EAST 的突破并非偶然,其采用的全超导磁体技术、零下 269℃与 1 亿度的 “冰火共存” 系统,背后是 68 项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积累。目前,EAST 团队正推进后续升级,计划 2035 年前实现更高参数的稳态运行。
在 “国家队” 之外,企业主导的新兴路线同样亮眼。新奥集团研发的 “玄龙 - 50U” 球形环装置,2025 年创下两项全球纪录:4 月实现百万安培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5 月以 1.2 特斯拉的中心磁场稳定运行 1.6 秒 —— 这是全球首个在氢硼聚变路线上突破关键参数的装置。氢硼聚变不同于传统的氘氚路线,其燃料(氢与硼 - 11)来源广泛(硼存在于地壳,氢来自水),反应产物只有氦,无高能中子辐射,发电效率可达 90% 以上,被视为 “下一代聚变的理想路径”。尽管氢硼聚变需要 10 亿度以上的等离子体温度,新奥通过 “阶梯加热” 技术(变压器加热 + 微波加热 + 中性束加热),正逐步攻克这一难关。
此外,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DR)的规划也在 2025 年明确,目标 2050 年前实现百万千瓦级发电,填补 ITER 与商业堆之间的技术空白; Burning plasma Experimental Superconducting Tokamak(BEST)项目则聚焦 “燃烧等离子体” 研究,计划 2027 年验证 Q>1,为 CFEDR 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路线百花齐放:磁约束、惯性约束与新兴路线各有优劣
2025 年的可控核聚变领域,不再是单一技术路线的 “独角戏”,磁约束、惯性约束与新兴路线的竞争与互补,让行业呈现 “百花齐放” 的态势。
主流的磁约束路线中,托卡马克(如 ITER、EAST)因其成熟度成为首选,环形结构能通过强磁场高效约束等离子体,但存在结构复杂、建造成本高的问题;仿星器(如德国 Wendelstein 7-X)则采用扭曲的磁场设计,避免了托卡马克的电流破裂风险,2025 年实现 43 秒稳态运行,但其工程难度更大,参数提升较慢。
惯性约束路线以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为代表,通过 192 束激光轰击燃料小球引发聚变,2025 年实现能量增益 Q=1.5(输出能量超过输入激光能量),但这种 “脉冲式” 反应难以持续发电,目前更多用于科研。
新兴路线则瞄准 “低成本、快落地”。除了 Helion 的 FRC 技术,中国的氢硼路线、美国的 Z - 箍缩(Z-FFR)技术也在探索中。FRC 技术采用直线型结构,建造成本仅为托卡马克的 1/3,无电流破裂风险;Z-FFR 则通过电流箍缩等离子体,计划 2035 年验证混合堆技术,这些路线为商业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产业链初具雏形:从超导材料到设备制造,国产化支撑突破
可控核聚变的突破,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支撑。2025 年,中国围绕聚变研究的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设备制造,再到下游运维,形成了 “自主可控” 的基础。
上游的超导材料是磁约束装置的核心。上海超导实现了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量产,打破国外垄断,这种材料仅需零下 196℃的液氮制冷(成本为液氦的 1/50),为 EAST、玄龙 - 50U 的磁体系统提供了关键支撑;中游设备方面,中核集团能自主制造托卡马克的真空室、偏滤器等核心部件,玄龙 - 50U 的微波加热系统、诊断设备更是实现 100% 国产化;下游的工程建设与运维领域,中核二三成立 “星火一号总承包项目部”,推进聚变装置的工程化落地,为后续商业堆建设积累经验。
终极能源未来:零碳、永续,改写全球能源格局
为什么全球都在争夺可控核聚变的 “入场券”?答案藏在能源需求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中。国际能源署预测,2050 年全球电力需求将翻倍,而化石能源面临减排压力,风能、太阳能受天气影响存在 “间歇性短板”。可控核聚变则能提供 “零碳排放、原料永续、24 小时稳定供电” 的解决方案 —— 仅全球海水中的氘,就能满足人类百万年的能源需求,且产物无放射性核废料。
2025 年的突破,让这种 “终极能源” 不再是科幻。当中国的 EAST 持续刷新约束时间,美国的 CFS 签下商业订单,ITER 推进工程验证,可控核聚变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赛场。未来 10-20 年,随着商业示范堆的建成,人类或将迎来 “聚变能源时代”,而中国在多路线、产业链、工程化上的积累,正让其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51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