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荷兰安世半导体临时CEO斯特凡·提尔格(Stefan Tilger)向全球客户发送了一封措辞严厉的邮件,以“东莞工厂未遵守合同付款条件”为由,单方面宣布停止供应晶圆。 但短短几小时后,安世中国发布公告反击,直指荷兰安世不仅欠付东莞工厂10亿元货款,其断供行为是“无中生有、恶意抹黑”。
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背后却是荷兰政府依据1952年《国家物资安全法》的强行接管——罢免中方高管、冻结股权,甚至试图将德国工厂设备转移至荷兰。 而真正的戏剧性转折在于:荷兰以为掐住了中国芯片的脖子,却发现自己才是被供应链反噬的一方。
代价
荷兰政府的接管行动,原本旨在切断中国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重击。 安世半导体70%的终端产能集中在东莞封装测试工厂,荷兰停止供应晶圆后,东莞工厂无法将半成品加工为成品芯片,直接导致欧洲车企陷入恐慌。
大众、奔驰等车企紧急扫货囤积芯片,部分订单暴增三倍,芯片价格短期上涨20%。 而荷兰本土晶圆厂因无法将晶圆封装为成品,库存堆积成山。 英国《金融时报》讽刺道:“一边限制晶圆外流,一边目睹仓库堆满无法变现的库存,这是一场人为制造的供应错配。 ”
更讽刺的是,荷兰的“断供理由”被事实打脸。 安世中国在公告中明确披露,荷兰安世拖欠东莞工厂货款高达10亿元,所谓“付款违约”纯属颠倒黑白。 这种政治操弄取代市场逻辑的行为,让德国《商报》直言:“汽车制造业正在为此付出现实代价。 ”
反制
面对断供,中方的反应既迅速又精准。 中国商务部在10月4日对安世在华工厂实施出口管制,直指其汽车芯片命脉。安世半导体是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龙头,特斯拉、宝马、大众等车企的电动汽车电驱系统芯片均依赖其供应。 但与此同时,商务部留下灵活出口豁免通道,鼓励受影响企业申请特批。 这一举措立刻分化了欧洲阵营:大众、宝马等车企火速申请豁免,德国零部件厂商直言“为保生产没得选”。
安世中国则亮出底牌:成品库存加在制品可满足客户需求至年底甚至更久,且已启动国产晶圆产能验证。 无锡新洁能、杭州士兰微等国内晶圆厂迅速补位,闻泰科技旗下的上海鼎泰匠芯12英寸晶圆厂更成为核心替代方案。 这种应对并非临时起意,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已实现局部自主,40nm至90nm工艺节点量产,功率半导体本土市场份额提升至35%。 荷兰的断供反而成了国产替代的“加速器”。
裂痕
荷兰的强硬立场并未获得盟友持续支持。 美国在中美吉隆坡、釜山会晤后,迅速同意中国恢复对美汽车芯片出口,悄然退出这场由其挑起的争端。 欧盟初期虽与荷兰统一阵线,但随着汽车产业压力加剧。安世芯片断供若持续4周,欧洲将损失超2亿颗芯片产能,欧盟态度转向调和,呼吁“避免全球供应链陷入水深火热”。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安世半导体占据欧洲功率半导体市场18%的份额,其供应中断可能在一季度内波及整车交付。 Stellantis集团紧急设立“作战室”,日产汽车透露库存仅能维持至11月初。 供应链的断裂让欧洲意识到:政治情绪不能为生产线排班,市场与库存从不等人。
博弈
这场风波折射出全球供应链博弈的冷酷逻辑。 中国早在湾芯展上展示了自主可控的进展:新凯来子公司万里眼推出90GHz超高速示波器,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启云方发布国产EDA软件,性能对标国际标杆。 华润微电子董事长何小龙指出,中国半导体正从“补短板”转向“全产业链自主可控”,通过Chiplet等先进封装技术,用成熟制程组合出高性能芯片,突破单一光刻机依赖。
而荷兰的失误在于低估了全球产业链的毛细血管程度。 安世半导体采用“荷兰晶圆-中国封装-全球销售”模式,中国掌控的封装测试环节成为关键节点。 强行割裂这种协作,不仅推高全球成本,更暴露了西方阵营的利益分歧。 正如德国商界所警告:“政治操弄取代市场逻辑的代价,最终由产业承担。 ”
荷兰的断供闹剧留下一个未解之谜:当大国博弈将企业当作筹码,全球供应链是走向更开放的协作,还是被迫陷入“阵营化”分裂? 安世事件中,中国用库存管理和国产替代证明了韧性,但欧盟的妥协与美国的撤退也表明,没有国家能承受产业链断裂的长期成本。
或许真正的赢家不是那些掌握资产所有权的国家,而是控制生产命脉与市场需求的一方。 但问题在于:如果每个国家都追求“绝对自主”,全球化数十年来构建的效率网络是否会彻底瓦解? 当供应链成为武器,谁又能真正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