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稀土禁令面前,欧盟的担忧情绪不断加剧。欧盟向中国提交了大约2000份稀土出口申请,但只有大约一半得到了批准。这一情况让欧盟最终意识到,与中国“脱钩”并非容易的事情。欧盟的稀土忧虑反映了什么?在认清现实后,欧盟又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11月5日,欧盟委员会确认,欧盟与中国已经在稀土领域建立了一个“特殊沟通渠道”,以确保欧盟能够持续获得稀土原料供应。欧盟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与中方多次就稀土供应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坦言如果中国不放宽出口限制,欧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他还指出,在多轮谈判后,中国最终同意为欧盟企业提供优先处理的出口通道。
谢夫乔维奇进一步透露,建立“特殊沟通渠道”后,中国正在加快对欧盟企业的稀土出口申请的审批速度。在大约2000份申请中,已有一半获得了批准。对于剩余的申请,他表示,欧盟将继续催促中国加快审批进程。同时,欧盟也在积极寻找其他途径,开发欧洲本土的稀土资源,尤其是寄希望于爱沙尼亚的稀土矿产。
然而,开采和提炼稀土的技术难度较大,成本也非常高,因此欧盟的这一计划可能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换句话说,欧盟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依赖中国的稀土资源。据报道,欧盟在电动汽车等高端制造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这些行业对稀土、锂等关键金属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然而,欧盟内部几乎不生产这些资源,依赖进口成为常态。特别是稀土,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对此,欧盟官员坦言,在解决稀土供应问题上,“没有快速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早些时候,欧盟委员会曾提出为了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将重点关注先进的矿产开采技术,其中包括计划开展“太空采矿”。这一提案曾引发广泛质疑,因为所谓的“太空采矿”目前还只是一个遥远的设想,地球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根本无法大规模实施。欧盟提出这一设想,也从侧面反映了欧盟对稀土资源的焦虑情绪日益加剧。
11月6日,有知情人士透露,欧盟内部已经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困境,并已提前告知各成员国要认清现实,意识到摆脱对中国的稀土依赖并不容易。尽管中欧已经建立了“特殊沟通渠道”,但仍有一半的稀土出口申请没有被批准,这显然未达到欧盟的预期。知情人士还表示,欧盟曾要求中国为欧盟企业发放通用许可证,一旦欧企的稀土申请获批,企业在短期内就不必重复提交申请。然而,这一提议目前仍在讨论阶段,最终是否能如愿,还需要看中方的态度。
有分析认为,如果欧盟希望进口更多的稀土,就必须在某些方面对中国做出让步。这些让步可能包括此前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管制,及其对安世半导体的单边制裁等问题。实际上,就电动汽车争议和安世半导体事件,中方早已对欧盟的做法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坚决的反对。
11月6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明确表示中方的立场。他强调,中欧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巨大的合作空间,双方完全可以在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而不应当制造经济发展的障碍。何亚东还指出,中方愿意与欧盟深化合作,提升双方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自由化与便利化水平。这一表态释放出积极信号,意味着欧盟如果希望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就应该同中方共同努力,为双方的经贸活动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