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全球造船业的一则数据,恰是那两种法则最为鲜活的例证,
报告称本月全球新增订单中,韩国有13艘船,获得了高达62%的价值份额(按CGT计算);而我国交付了21艘船,数量较对方多,但价值份额仅为19%。
恰似一场奇异的竞赛,一方提交了21份作业,另一方仅提交了13份,然而后者的总分却是前者的三倍有余。
问题,显然出在作业的“含金量”上,这份数据,不似业绩榜单,倒更类一份精准的产业“体检报告”,它向我们表明:中国造船业已然拥有全球最高效的“大食堂”,然而距拥有自身的“米其林餐厅”尚有不短的距离。
针对“中国产能衰退”的论调在事实面前难以站得住脚,我国的船厂当前运转力度极大,手里把控着全球近六成的订单,生产规划已安排到2029年之前,从散货船到集装箱船,这些全球海运的主要货品,大多出产于中国这个大“生产地。
凭借强大工业体系与成本优势,我们满足了全球贸易的众多需求,这是我们的根基,也是我们深感自豪的“资本”。
我们承接的工作,大多是技术相对成熟、竞争激烈的标准船型,在这竞争激烈的领域中,众人比拼的是谁成本更低、交货更快,赚取的是辛苦钱,我们规模大,具有明显优势,但在盈利方面,也就是“造血”能力需要好好改进。
韩国拥有他们的独家菜单——LNG运输船,该技术难度犹如造船界的珠穆朗玛峰,它需在大洋航行的大轮船中,长时间维持零下162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其技术复杂性较普通货船高出许多。
恰是这道“硬菜”令韩国造船业赚得钵满盆盈,当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大幅攀升时,LNG运输船的订单似雪花般接连而来,韩国船厂的订单记录缔造历史新高度,其营业利润率乃至能达到12.7%在重资产的造船行业里,这般数字甚是少见。
这便意味着,高端市场的需求始终是存在的,只不过其门槛将绝大多数竞争者阻隔在外,
尽管我们已然能够造出全球最大的LNG船,然而我们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率大约仅有七成,这意味着,对于做烹饪这道大菜最为关键的几味“秘制酱料”,诸如低温泵和薄膜舱专利技术,我们还得向他人购买。
再看韩国,其自主化率超过百分之八十五,从研发“菜谱”到供应“酱料”已然拥有自身的一套闭环,
船东下几亿美元订单之际,会先挑选风险低、技术成熟的“厨房”近来长荣海运将11艘高端船舶订单拆分,6艘给韩国,5艘给中国,这并非偶然,乃是对双方技术确定性的一次精准评估。
我们自身“心脏”功能欠佳,在高附加值产品核心技术领域,我们尚未完全具备自主掌控能力,此状况直接影响我们承接顶级订单的能力。
这份报告真正的价值,并非是不好,而是要令人警醒,它使我们明白,不能总只惦记着“交付了多少艘船”这类讲规模的事情了。
保障全球贸易稳定,运营好“世界食堂”,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优势,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得投入更多资源与耐心,去研发我们自身的“米其林招牌菜”,
要解决难题,需从基础材料、核心设备乃至设计软件入手,不再依赖外部技术,要让我们从只追逐短期效益的习性中摆脱出来,秉持长期主义的研发坚守,
中华大地所有拥有优势的制造业皆面临从“规模领先”向“价值引领”转型的状况。这个状况我们不能逃避,还得恰当解决,由于一个真正强盛的工业国度,不单要可凭借高效生产来满足大众需求,而且得具备自身的高端物品,在价值链顶端确立标准,赢得他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