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住建部直属媒体《中国房地产报》甩出一篇重磅文章——《清理楼市不合理政策,“步子要快一点”》。
这可不是普通评论,而是来自“体制内”的明确信号弹。一句话:上面真急了。
咱们来拆解一下这场“喊话”背后的深意:
1)住房消费的C位,终于被官方重新认领。
过去几年,提消费,家电有补贴、手机能打折、新能源车多发牌照,热闹得很。唯独“住房消费”四个字,像是犯了忌讳,谁都不提。仿佛十万亿级的市场不存在。
现在呢?终于扭捏完,低头承认:想稳经济、拉消费,绕不开房子。 十万亿的盘子,哪个行业接得住?这次明着说出来了,等于给房地产正名——你还是那个不可替代的“压舱石”。
2)一线城市的限购,已经成了“靶心”。
这次点名非常狠,直指北京、上海、深圳、三亚。别的城市限购早清得差不多了,就剩这几个还攥着手不放。尤其是北京,五环内非京籍五年社保、离婚三年限贷、通州双限……层层加码,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
现在官媒亲自点名,说明高层也意识到:不是老百姓不想买,是政策把人拦在门外。 只要这些“不合理限制”不清除,信心就起不来,市场就只能继续磨底。
3)光“松绑”不够,北京需要的是“强心针”。
别天真地以为,解除限购就能立刻回暖。北京的市场走到今天,已经不是“小修小补”能救得了的。清理限制只是第一步,还得配上增量政策——降利率、松信贷、给补贴、优化普宅标准……多管齐下,才有可能点燃市场。
否则,房价继续阴跌,二手房比高峰期腰斩都不止,谁还敢进场?更别提带动家电、装修、家具这些下游消费了。房子塌了,其他消费不可能独善其身。
数据不会骗人:北京二手房价相较2023年4月高点,已累计下跌超36%。 如果情绪进一步恶化,跌破-40%的警戒线,恐怕就在2025年眼前。至暗时刻逼近,断腕式救市已是众望所归。
4)喊得响,落地难?风都吹了,雨在哪?
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上午刚发,下午就被悄悄删了。这操作就很耐人寻味——风是吹了,但火不能太旺。
说明什么?说明内部仍有博弈,全面放开的“机”还没到。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能让官媒亲自下场点名一线城市,足见当前楼市形势之严峻,已到了不得不“预警”的地步。
所以结论就一个:政策箭在弦上,只差一声枪响。
至于什么时候“择机”?
大概就是——再不救,真要出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