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洪言微语
今日(2025年11月10日)的沪深股市呈现出典型的“沪强深弱”、主板与成长板分化的格局。在市场整体交投活跃的背景下,资金偏好发生显著切换,前期热门的科技成长板块遭遇大幅回调,而受益于政策预期与行业基本面改善的顺周期及大消费板块则强势上扬,成为市场中的一抹亮色。
一、指数与整体表现:创业板成调整重灾区,市场重心转移
截至午盘,A股主要指数普遍收跌,但内部结构差异巨大。上证指数表现最为坚挺,微跌0.03%,报收于3996.26点,显示出较强的抗跌性。深证成指下跌0.59%,调整幅度大于沪市。而创业板指则成为今日的“重灾区”,大幅下挫2.13%,科创50指数同样跌幅较深,达到1.75%。这种指数表现清晰地揭示了市场资金的流向:从高估值、高弹性的科技成长板块向估值相对较低、具备防御属性或景气复苏预期的板块转移。
市场成交依然活跃,半日成交额超过1.4万亿元,较前一日明显放量。这表明在当前点位,多空双方分歧加大,资金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调仓换股。全市场仍有超2900只个股上涨,说明下跌主要集中于部分权重较大的科技板块,市场整体情绪虽偏谨慎,但并未出现恐慌性抛售。
二、板块深度解析:冰火两重天的市场格局
下跌阵营:科技成长遭遇“倒春寒”
算力硬件领跌:CPO(共封装光学)、铜缆高速连接等算力基础设施概念股集体重挫,成为拖累创业板和科创板的直接原因。这部分板块在过去一段时间积累了较大涨幅,其回调反映了市场对AI产业浪潮短期业绩兑现能力的担忧,以及对于相关领域过度拥挤交易的获利了结。
人形机器人概念表现不佳:与高端制造、自动化相关的概念股同样走弱。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前期乐观情绪的修正,市场在等待更明确的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落地信号。
核心症结:科技成长板块的集体调整,背后是市场对“中美关系”与“AI基础设施投建进程”等关键变量不确定性的担忧。同时,部分机构观点认为,在经历估值快速修复后,基本面验证的重要性上升,导致资金暂时撤离估值高企的领域。从行业数据看,申万一级行业中,通信(-3.01%)、电子(-2.31%) 板块跌幅居前,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上涨阵营:顺周期与大消费“王者归来”
大消费全面活跃:食品饮料、免税、白酒、乳业等板块涨幅居前。这一现象的催化剂来自于政策面的明确支持。财政部发布的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明确提出,将继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并对重点领域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这一信号极大地提振了市场对于消费复苏的信心,尤其是对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潜力的期待,资金纷纷涌入相关板块。行业表现上,美容护理(+3.73%)、商贸零售(+2.49%)、食品饮料(+2.43%) 位列申万行业涨幅榜前三,强势尽显。
化工、有色等顺周期板块延续强势:
磷化工方面,在行业供给侧改革(磷矿石稀缺性提升、环保要求趋严)和下游新能源需求拉动的双重预期下,板块景气度受到看好,价格高位运行的预期强化,板块内多只个股涨停。
有色金属板块走强,特别是铜等工业金属,反映出市场对全球经济预期边际好转的押注。机构观点认为,在中美经贸谈判推进和美联储降息背景下,顺周期金属价格有望获得支撑。
光伏概念延续活跃,消息面上头部企业筹划组建联合体以淘汰落后产能,标志着行业“反内卷”进入新阶段,市场对行业供需格局改善、盈利能力触底回升的预期增强。
此外,农林牧渔(+1.80%)、石油石化(+1.72%) 等板块也录得不错涨幅,共同构成了顺周期方向的强势阵营。
三、港股市场:与A股形成互补,消费与内需受捧
与A股的分化调整相比,港股市场今日表现相对稳健。恒生指数上涨0.61%,恒生科技指数微涨0.12%。港股的表现同样体现了“重消费、轻科技”的特征。主题行业方面,耐用消费品指数大涨6.05%,家庭用品指数上涨3.24%,化工指数上涨2.99%。 新消费概念股、航空股、黄金股等表现突出。航空股的上涨得益于三季度业绩在暑运和汇兑收益下的改善;消费股的走强则与A股逻辑一脉相承,共同受益于国内政策刺激预期。港股的强势,一方面显示了外资对于中国消费复苏和内需潜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因其估值优势,成为部分资金的“避风港”。与之对应的是,港股半导体指数下跌2.85%,与A股科技板块回调形成共振。
四、机构观点与后市展望
综合各大机构的分析,当前市场的调仓行为并非意味着对科技长期叙事的否定,而是阶段性的“高低切换”和“均衡配置”。
风格再平衡:有观点指出,市场正在从过去一年多的成长主导风格,向更为均衡的方向切换。驱动这一切换的,是经历过去三年去产能周期后,越来越多顺周期行业有望接近供需平衡点,其利润率和行业景气度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具备修复空间。
聚焦基本面与政策:展望后市,基本面验证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政策驱动的消费与民生领域,以及受益于全球周期和供给侧改革的传统行业,在短期内可能更具确定性。而科技成长板块需要等待业绩的兑现或产业趋势出现新的突破性进展,才能重拾强劲上升动力。
“谋新”与“收敛”并存:中长期看,AI革命、产业出海等强产业趋势依然是重要方向。但配置思路可能更侧重于选择其中ROE(净资产收益率)底部向上、景气度切实改善的品种。
总结
今日市场的剧烈分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内部是资金对估值与业绩匹配度的再审视,外部则是对宏观政策与产业环境的再定价。
短期而言,市场或将继续在“稳增长政策受益板块”与“高景气成长赛道”之间进行动态平衡。投资者应密切关注政策落地效果、经济数据改善情况以及海外流动性的变化,在波动中寻找结构性机会,适度增加对景气度有望底部反转、且估值合理的顺周期和消费板块的配置,同时对调整中的优质成长股保持长期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