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不服气:很意外,听说中国要稀土恢复出口,凭什么我们没份?
一桌中美暂时休兵的和头酒,欧洲成了上不了桌的局外人。
11月1日,白宫发布了一份名为《与中国就经贸关系达成协定》的事实清单,用一种近乎胜利者的口吻宣布:中国将为稀土及其他关键矿物出口签发“通用许可”。
按照美方说法,这实际上就意味着,“中方已在‘事实上’‘取消’了过去两年来实施的所有稀土管制措施。”
美方的这个理解对不对姑且不论,但欧洲那边有人是真的紧张了。
同一天,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奥洛夫·吉尔(Olof Gill)面对记者追问,语气既谨慎而勉强:“我们的理解是,中国的暂停‘或许’适用于全球……但对我们而言,4月份的稀土管制措施仍然是有效。”
一件事情,两种遭遇。
美国的企业在欢呼“供应链稳了”,而欧洲企业却陷入了集体焦虑。
同一场稀土博弈,为何有人成了座上宾,而有人却被拦在了门外呢?
这场稀土之争,表面上是一场贸易纠纷,实则是一场围绕规则制定权的暗战。
对美国,中国给出了“通用许可”的承诺,让白宫可以高调宣传“历史性突破”。
而对欧洲,中国仅确认“暂停执行10月新规”,却保留着4月管制的后手。
这其中的差别,绝不是一个字面游戏那么简单。
“通用许可” 是一张通行证,意味着企业无需逐案审批,供应链不确定性大幅降低。
而“暂停新规” 却是一张临时门票,中国随时可以收回,旧规仍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欧洲企业头顶。
欧盟不是没有为此作出过努力,只可惜结果不怎么好。
10月31日,中欧在布鲁塞尔举行了“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欧盟首席贸易执法官雷东内(Denis Redonnet)亲自上场,但直到最后也没能换来一句“欧盟同样适用通用许可”。
雷东内
欧盟的尴尬,不是偶然,而是许多结构性困境叠加起来的结果。
其一是中美大国博弈格局的残酷现实。
中美现在已然是,而且今后仍将是决定全球贸易走向的主导力量。常言道:鲸鱼打架,虾米遭殃。
欧盟虽然不至于是只小虾米,但和中美相比显然也差着一个量级。
欧盟时常会幻想自己是独立的一极,结果就是总被现实教训。被教训了又不反省,最终就成了今天的别扭模样。
其二是安世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
就在中欧稀土谈判的同时,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
这一被中方视为严重挑衅的行为,几乎注定欧盟在稀土问题上难以获得对等优待。
中国要用,也正在用行动告诉欧洲:你可以冲我打“芯片牌”,那我自然就能对你打“稀土牌”。
其三是欧盟内部的肉眼可见的深深裂痕。
一边是法国鼓吹战略自主,主张对华强硬;一边是德国车企哀求稳定供应,担心生产线停摆。
欧盟这种内部分裂,让中国得以实施对欧“分而治之”的策略。你不是想要稀土吗?那就先统一立场再过来和我来谈。
中国此次的稀土战略调整,并不是“开闸放水”那么简单。
中国掌控着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更掌握着高效的“串级萃取法”等核心技术。即便美欧投入百亿重建供应链,没有中国技术,也难以突破中重稀土的提炼瓶颈。
中国没有一刀切地“取消管制”,而是“暂停新规、保留旧规”。这一手算是留足了后手:既回应了美方关切,又保留了对欧筹码,还向全球展示了“中国有平衡供应链安全与地缘政治”的能力。
无论欧盟情愿与否,这场稀土危机,都已经成了欧盟地缘政治意识的成人礼。
危机当前,欧盟却突然发现,自己所谓的战略自主,原来是建立在脆弱的供应链基础上的。
没有稀土自主,还谈什么科技自主?没有资源安全,还谈什么战略独立?
在产业利益与意识形态之间,欧盟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跟随美国对华强硬,一条道走到黑呢?还是为了确保关键资源供应,而不得不调整姿态?
这场危机将检验欧盟能否形成统一的资源战略。又或者,继续在中美的夹缝中间左右摇摆,进退两难。
眼下的稀土博弈只是序幕,更大的棋局才刚刚开始。
美国在加速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国防部牵头投资14亿美元建设本土稀土产能。
中国在推动产业升级,从出口原料转向控制高附加值环节。
欧盟在慌乱中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但远水难解近渴。
在多极化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稀土不过是这场漫长觉醒中的第一声警钟。
中美能够为了各自利益达成妥协,欧洲发现自己已经从规则的制定者沦为了接受者,这个曾经的西方中心,正在经历一场有关身份认同的深刻危机。
布鲁塞尔的官员们或许还在等待北京那头的“具体细节”,但真相或许更加残酷。
不是中国忘记了欧洲,而是这个世界已经不再围绕欧洲旋转。
在这场重塑全球秩序的大变局中,欧盟要么找到自己的位置,要么继续在中美的阴影之下,继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