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爆发。
《投资者网》谢莹洁
国产GPU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本化冲刺。
近期,赛道头部企业动作频频,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沐曦股份”)以116天的“闪电速度”完成从申请到过会的全流程,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摩尔线程”)更是仅用88天便顺利通过上市委审核,两家企业的快速推进成为行业资本化加速的鲜明注脚。
与此同时,燧原科技、壁仞科技、天数智芯等一众头部厂商也在紧锣密鼓筹备IPO。表面上看,这是资本市场对硬科技赛道价值的再确认——沐曦股份Pre-IPO估值达210亿元、顶级资本扎堆入局的背后,是市场对国产GPU赛道前景的强烈信心。
国产GPU龙头过会
受市场瞩目的英伟达中国掌门人张建中率顶尖团队回国创业,摩尔线程以18个月研发出全功能GPU,88天闪电过会科创板。
公开资料显示,摩尔线程主攻全功能GPU,在国内一众GPU创业公司中,摩尔线程也最像英伟达,推出了类似英伟达CUDA的MUSA统一GPU架构,在AI计算、图形渲染两个方向上都有产品线布局。
GPU又称显示核心、视觉处理器、显示芯片、计算芯片,是计算系统中程序运行的最终执行单元之一,在现代计算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图形处理与并行计算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已广泛应用于智算中心、工作站、智能终端等设备上。
GPU厂商的“闪电”节奏,首先映射出监管态度的显著转向。科创板“1+6”新政落地后,未盈利硬科技企业上市门槛实质性下降,审核重心从前置盈利能力转向技术先进性、国产替代潜力与信息披露质量。
摩尔线程2025年上半年营收7亿元,仍处亏损状态,却凭借自研MUSA架构、四代量产GPU及DX12兼容能力,获得交易所两轮问询后即快速放行。交易所审核问询聚焦“市场竞争格局”“贸易环境影响”“收入确认准确性”三大核心,市场观点认为,监管愿意给技术领先、但尚未盈利的企业更高容错空间,只要其能证明“自主可控”与“商业落地”的可验证路径。
窗口期稍纵即逝。摩尔线程本轮拟募资80亿元,其中60亿元直接投向AI训推一体芯片、图形芯片及AI SoC三大研发项目,其余补充流动资金。募投方向与“信创+智算”新基建预算高度耦合,资金到账后即可转化为流片费用、IP授权与EDA工具支出,形成“研发—流片—场景验证—再研发”的快速循环。
沐曦股份紧随其后,10月24日成功过会,该公司以210亿元估值和39.04亿元募资计划申请上市,致力于在英伟达占据主导的芯片领域推进国产化替代。募资计划聚焦高性能通用GPU,2024年营收同比暴增13倍,2025年一季度再拿3.2亿元订单,用业绩高增速证明“国产替代”不是故事而是订单。
从上市流程看,沐曦股份从上市申请获受理到过会的周期仅为116天。作为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后续若成功上市,将进入科创板科创成长层,成为科创板“1+6”改革举措落地后又一典型案例。
对于一级市场投资人而言,IPO节奏越快,退出溢价越能锁定;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龙头企业上市意味着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出资安全落地,税收、就业、生态链就地固化。多方利益共振,使得“抢跑”成为理性选择。
更深层的推力来自供应链安全焦虑。今年,美国再次收紧对华高端GPU出口许可,国内大模型训练面临“无卡可用”的硬约束。大模型厂商被迫启动“国产PlanB”,摩尔线程MTT S4000、沐曦MXC500、燧原邃思2.0相继进入互联网大厂名单,国产GPU首次获得千张级别订单。
行业竞争激烈
此轮IPO潮也暗藏行业洗牌信号。GPU赛道技术路线多、资金门槛高,一款7nm全功能GPU流片费用即达2亿美元,若无持续融资能力,落后一代即意味着出局。
摩尔线程、沐曦股份抢先过会,市值预估分别达310亿元与200亿元,为后续可转债、定向增发预留充足空间。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8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在A股上市,首发募集资金合计约872亿元,占同期A股新上市公司数量、首发募资总额比例均超九成。
而仍在排队中的壁仞科技、天数智芯,若未能在2026年底前登陆资本市场,面对工艺迭代与授权费上涨,可能被迫选择被并购或收缩战线。由此观之,当前“集体过会”并非雨露均沾,而是资本提前押注“剩者为王”,通过上市融资加速技术分化,让无法跟跑的企业自然淘汰。
10月29日,由国务院国资委发起,委托中国国新设立和管理的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下称“央企战新基金”)在北京启动,将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该基金首期规模达510亿元。
监管、资本、产业的三重合力,最终指向一个更为宏大的目标:在“十四五”期末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软件、整机的国产GPU生态闭环。
摩尔线程在招股书中披露,已与国内三大服务器厂商完成532项兼容认证,适配麒麟、统信、欧拉等操作系统,推出200余个行业解决方案。沐曦股份亦与浪潮、新华三达成战略供应协议,其GPU卡被纳入地方政府智算中心招标加分目录。
然而,风险与泡沫亦在积聚。GPU行业重研发、重资产、周期长,一旦估值透支业绩,二级市场调整将迅速传导至一级市场。在GPU市场,英伟达仍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产品和软件生态尚不完善,目前使用国产GPU芯片意愿较高的主要为信创类客户,比如国有银行、运营商等,它们往往更注重自主可控,而非性能和使用体验。
国产GPU公司之间竞争亦非常激烈,国产GPU目前仍依赖台积电7nm工艺、ARM/Imagination IP核及美系EDA工具,若地缘摩擦升级,流片与授权随时面临断供,技术路线需回滚至成熟工艺,性能与成本优势将被削弱。
纵观此轮国产GPU上市潮,其本质是一场以资本市场为杠杆、以自主可控为目标的“时间窗口”争夺战。国产替代的迫切需求打开了产业增长窗口,科创板“1+6”新政等监管红利畅通了融资通道,而产业资本的坚定布局则为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监管在快速放行的同时,亦在问询函中反复要求企业披露“极端场景下的供应链替代方案”,提示投资者关注不确定性。(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