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版图上,一幅活力四射的竞争图景正徐徐展开。 各城市依托自身独特优势,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韧性和蓬勃生机。从整体格局来看,各城市GDP总量排名呈现出积极的动态变化。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领跑者。深圳依旧稳坐头把交椅,以2.78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傲视群雄。紧随其后的是广州,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杭州的崛起。这座以数字经济闻名的城市,以前三季度高达1685.22亿元的惊人增量和11.08%的迅猛增速,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快速跃升,达到1.69万亿元。 这一骄人成绩使得杭州与“老大哥”成都(1.82万亿)的差距大幅缩小至1300亿元以内, 让人看到了杭州未来赶超的无限可能。杭州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得益于其数字经济的深度渗透。以阿里巴巴、网易为首的互联网巨头,以及海康威视等高科技企业集群,构筑了强大的创新活力区, 成为驱动GDP增长的强大引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的持续发力,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的稳步提升,共同为杭州经济的腾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仅如此,杭州的“制造回归”战略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视谷”和钱塘区智能制造业的产值同比增长均超过15%, 为杭州经济的多元发展增添了新的增长极。跨境电商等新经济形态的爆发式增长(杭州试点进出口额增幅高达25%), 更是吸引了大量人才涌入,去年引进的35岁以下大学生超过40万。创新与人才的良性互动, 共同推动着杭州不断缩小与成都之间的经济体量差距。
再来看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以稳健的步伐前进。前三季度,南京实现GDP1.4万亿元,增速达到7.12%, 稳居第六位。 国家级江北新区和紫金山实验室的持续发力,为南京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高达22%。 新型电力装备集群成功跻身“国家队”行列,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大关, 技术合同成交额有望突破千亿规模。 科教资源加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为南京贡献了近千亿的经济增量。 同时,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枢纽和扬子江城市群的龙头, 南京的枢纽功能不断增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三季度突破300万标箱,国际货运航线新增5条。 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领跑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与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有效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成为南京稳固排名的另一重要支撑。
目光转向厦门,这座风景秀丽的港口城市以6418亿元的GDP和6.41%的增速, 稳居第十三位。 在RCEP红利的深度释放下,厦门这座外向型经济城市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 前三季度,厦门对东盟、金砖国家出口增速分别高达18%和27%。 以厦门国际航交所为中心的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速,新开通“丝路海运”航线15条, 助力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7.2%。 除了传统优势产业外,平板显示(天马微电子等龙头企业产值超千亿)、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贡献了超过六成的工业增量。 火炬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年增长25%。 借助“金砖创新基地”与“海丝”战略支点优势,厦门成功引入外资研发中心项目8个,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效应逐渐显现,投资热度位列副省级城市前列。
综上所述,中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正以创新引领和开放深化为驱动力, 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相信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 各城市将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共同绘就一幅活力澎湃、充满希望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