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开始押注中国经济后发现,自己大概率站错队了。
曾几何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叙事紧紧缠绕着中美关系,而今天,数据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占比已从几年前的三成出头升至近一半。
过去,中美贸易额曾占中国总出口的近20%,而如今中国出口增长主要靠新兴市场拉动。
高盛预测2025年中国出口量年增速将保持在5%到6%之间。
而从如今市场对比来说,中国出口结构已发生质变。过去主导出口的是纺织品、玩具和鞋帽等低附加值产品,如今电动汽车、光伏设备、储能产品和人工智能软件系统成为新的增长点。
甚至在2024年上半年,中国电动车出口突破50万辆大关,欧洲和东南亚成为主要买家。
而RCEP生效后,区域内关税大幅降低,贸易额突破2.5万亿人民币。
甚至东南亚正成为新的供应链基地,中国在当地设厂,将产品辐射到非洲和新兴的欧洲市场。
简单来说,美国企业面临一个尴尬现实:在减少对中国依赖的强大压力下,他们转向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等地的工厂,却发现很难真正避开中国。
要知道不少从东南亚和墨西哥运往美国的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中国企业在海外开设的工厂生产的。这些企业正在海外扩张,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开美国的关税。
且坚持“中国制造+美国创新”的模式曾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共同选择,这种互补性难以轻易割舍,所以怎么离得开中国?
除去企业之外,中国限制美国大豆进口,转向巴西和阿根廷的供应来源,便令美国叫苦不迭,甚至如今才终于有机会再次卖出美国大豆。
更不用说如今的中国芯片了。美国限制高端芯片出口,中国则加速自主研发。高盛预测,到2025年,中国半导体国产化率将达到30%以上。
稀土成为中国手中的一张战略牌。中国掌握着全球稀土供应九成的控制权,通过加强稀土资源管理,牢牢掌握战略资源的主动权。
简单来说,这种精准脱钩不是孤立主义,而是在保持必要合作的同时切断不必要的风险。
另外中国正在从全球价值链的跟跑者向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贸易和数据上,更体现在标准和规则的输出能力上。
而中国已不再满足于出口产品,而是开始输出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推动更多国家采购其人工智能系统、支付清算体系和通信设备。
当然中国经济的韧性不仅来自外部调整,更来自内部活力。
可以说,金融市场的表现印证了这种转变。如今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得不少国际资本的流向表明,中国资产仍具吸引力。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经济运行持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经济结构不断调优、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显著特点。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9%、16.7%。
此外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约1.7个百分点。
不夸张地说,“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比上年增长6.7%,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18.01%。
中国的重心转变不是远离世界,而是拥抱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全球网络。
而美国的反常疲弱正在牵动全球资产定价逻辑的转变。美国政策不确定性推升滞胀风险,而中国凭借制造业韧性对冲外需冲击。
只得说,世界经济版图正在悄然重构,美元的主导地位逐渐松动,中国的制造业优势与市场潜力越发凸显。
未来国际竞争的赛道已经改变,而中国凭借制造业韧性、新能源优势和市场潜力,正在新赛道上领跑,虽然美国依然庞大,但已不再是唯一的中心。
参考资料:
经济观察丨三季度中国经济有三个“不变”——中工网
高盛:上调对中国出口增速和实际GDP增速的预测——21世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