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让我哭笑不得:沪深两市105只个股获融资持续净买入,岱美股份更是连续18日领跑。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天大的利好消息,但作为一个在量化交易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让我想起2025年那场所谓的"牛市",多少人被表面的繁荣蒙蔽了双眼,最终血本无归。
很多人对牛市有个根深蒂固的误解:牛市机会多,赚钱容易。这话没错,但赚钱容易不等于送钱给你。股市的本质是零和博弈,有人赚就有人亏。你以为自己赚的是市场上涨的钱?错了,你赚的是别人少赚的钱。
在这种集体狂欢中,散户往往会产生两大错觉:
错觉一:我的股票一定会涨
就拿2025年4月后的市场来说,指数涨了900点,但有多少人注意到同期很多个股不涨反跌?比如广聚能源(000096),一季度涨幅超过50%,结果在行情最好的时候竟然跌掉了60%的涨幅。更讽刺的是,很多人还在傻等反弹,白白浪费了半年时间。
错觉二:反弹就是机会
很多人把牛市调整视为加仓良机。从全局看确实如此,毕竟牛市根基是流动性。但对个人投资者来说,资金有限意味着选择有限。一旦选错,可能把前期盈利全赔进去。我统计过2025年前9个月各板块表现,几乎没有哪个板块能连续2个月表现好。唯一例外的是电子板块,但即便如此也有四个月是下跌的。
牛市中的暴跌往往引发两种极端行为:要么死扛到底(因为"牛市要拿得住"),要么闻风而逃(怕被套牢)。结果呢?不是卖早了就是卖晚了。
看看这只股票的走势:
用数字标出的三个区域调整幅度都不小。"事不过三"的心理作用下,多少人在区域①就缴械投降?更别说区域③接近破位的走势。但真相是:这些调整都是机构精心设计的陷阱。
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现在我们已经能看清机构的真实交易行为:
图中橙色柱体是反映机构资金活跃度的「机构库存」数据。虽然股价跌宕起伏,但三个区域的「机构库存」始终存在——说明机构一直在积极参与。试想:如果真不看好,机构为何越跌越买?
但千万别以为闭眼持有就能赚钱:
这只股票前期几次调整都涨回去了,但最后一次调整时「机构库存」消失了——这是明确的离场信号。很多人因为路径依赖死扛到底,结果损失惨重。
回到开篇那则新闻:105只个股获融资持续净买入看似利好,但量化数据告诉我们:
在这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里,散户唯一的出路就是借助量化工具看清真相。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系统证明:只有数据不会说谎。
本文所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仅供交流参考。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或操作方式。任何以本人名义进行的收费荐股行为均属诈骗。希望读者能通过科学方法提升投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