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财评丨理财收益不宜过度“美颜”
创始人
2025-11-13 02:41:51

□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成立以来年化3%”,到手却只有1.5%。这样的理财产品,正成为投资者的“收益率刺客”。据第一财经报道,2025年上半年理财市场规模已突破30万亿元,但在这一庞大市场背后,理财产品收益展示的信息雾区越发浓重。

这种落差,源于信息披露的不透明。许多银行和理财子公司仍在首页高亮展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这一历史高点,而反映真实表现的近三个月、近一个月年化收益,却被藏在页面最深处。甚至有产品在上线初期通过“打榜”操作,短期拉高收益、吸引资金、制造爆款,等到资金到位后,再迅速回落至市场均值。营销手段之精巧,几乎让收益数字成了一场视觉欺骗。

更隐蔽的是超额业绩报酬。一些R2、R3级产品在收益不足2%的情况下,仍悄然从投资者账户中抽取一笔费用,名义上是“激励机制”,实则进一步压缩投资者收益空间。更离谱的是,不同产品说明书对“是否收取”的表述前后矛盾,甚至连理财经理都难以说清。

事实上,有关部门早已注意到这一乱象。早在2023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就发布了《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明确禁止选择性展示业绩、夸大收益。但从市场实际情况看,一些机构仍“换汤不换药”,在表述形式上规避监管,在信息展示上制造视觉偏差。今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再次发布《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严禁片面展示过往高收益、不得随意更改披露规则。这已是对此种行为的明确警告。

理财产品的本质是代客理财,理财市场从高收益走向低利率,是经济规律的结果,不是包装就能掩盖的。继续用“美颜”收益来维系客户信任,只会加速信任透支。面对收益下行的新常态,银行与理财机构更应比拼的,是资产配置能力、风险管理水平与信息透明度,而非谁能在APP上把数字摆得更好看。

驱散收益迷雾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信息回归真实。对此,监管部门要严格规范收益展示标准;相关机构要自觉摒弃收益幻觉,重建理财市场的诚信底线;投资者也应学会透过数字看逻辑、看结构,而非只盯着“年化3%”的表述。

理财市场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但当“收益美颜术”频频刺痛公众时,有关方面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独家揭秘“福建众娱可以开挂吗”... 您好:福建众娱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9951342】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
重大发现“湖北休闲是不是有挂”... 您好:湖北休闲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9784099】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
玩家分享攻略“微乐山东麻将.有... 您好:微乐山东麻将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8435338】很多玩家在这款...
实测教程“风风棋牌可以装挂吗”... 您好:风风棋牌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9951342】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
玩家最新攻略“天天福建十三水.... 您好:天天福建十三水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6534989】很多玩家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