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12日在202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表示,目前已累计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76万家。“小巨人”企业以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3.5%的数量,贡献了9.6%的营业收入和13.7%的利润。
李乐成表示,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探索建设专精特新赋能中心。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建设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强化金融精准支持。目前,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二期的设立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将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初创期中小企业成长。
“专精特新”,是指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特征。近年来,国家通过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大会上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6000万家。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我国中小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资产总计分别占全部企业的99.9%、84.3%和78%。
中小企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2024年,中小企业独立研发的有效发明专利占比达75.3%。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其中中小企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速分别为6.4%、7.4%、5.4%,均高于大型企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李乐成表示,把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支撑,进一步抓实抓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探索建设专精特新赋能中心,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李乐成强调,提升优质企业产业链支撑作用。加大产业链薄弱环节优质企业培育力度,夯实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构成的基础力量,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构成的骨干力量,锻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构成的中坚力量。
大会发布了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细分行业典型场景样本方案参考、第四批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名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所需标准预研清单等。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中小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实现“专精特新”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2025年度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征集工作,最终确定238个典型应用场景。
这些典型应用场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在优化业务流程方面,重点关注中小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推动研发设计、生产运维、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促进业务提质增效。在创新产品服务方面,聚焦中小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升级。
其中,智能硬件产品共遴选61个应用,覆盖智能装备、具身智能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智能软件产品遴选118个应用,涵盖智能体、智能软件应用等方面,凸显AI赋能复杂认知任务和决策自动化潜力。此外,还包含智能化服务类应用,突出“算法即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
中国证监会已分三批次公示了26家“专精特新”专板名单。名单公示以来,相关省市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加快落实建设方案,持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专板已累计服务企业1.5万余家,为企业获得融资超过500亿元
大会发布了第四批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名单。全国建设“专精特新”专板的省市达到30个,“专精特新”专板在全国更大范围的铺开,必将对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