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卖房子,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房地产开发商或者各种二手房房东,然而就在最近房地产市场一个新的角色开始备受关注这就是各家商业银行,为啥银行突然成为了房地产的卖家,银行卖房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低价“银行直供房”激增
据第一财经的报道,一处市场估价约200万元的房产,近日在某第三方拍卖平台上以150万元成交,由银行作为出售方直接完成交易。
这种“捡漏”的背后,是多家银行正在加速推进的房产直售业务。据记者不完全梳理,包括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期均通过线上平台大量直接销售房产。部分银行的在售房产标的已超千套,处置速度明显加快。
这些被业内称为“银行直供房”的房源,实际上大多来自不良贷款处置。当企业或个人借款人无力还贷时,银行通过债权剥离取得完整产权,随后以房东身份直接出售或出租。
在阿里资产平台的“银行清仓”栏目中,记者发现近期多家银行正直接挂牌销售房产。例如,广东云浮农商行即将于隔日10点开拍一处商住房,起拍价为8万元;齐齐哈尔农商行也在挂牌销售位于龙沙区的一套住宅,起始价9.9万元。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记者梳理多家主流资产交易平台发现,包括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兰州银行、吉林农商行、兰州农商行等均在开展房产直售业务。
其中,地方城商行与农信社的挂牌规模尤为显著。城商行中,兰州银行的房产标的居前。京东资产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兰州银行挂牌直售房产标的为1130个,2025年增至1779个;吉林银行挂牌出售的房产超过2000个,天津银行接近1300个。
二、银行卖房到底是怎么回事?
近来,低价“银行直供房”在房地产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银行成为了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卖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怎么看这件事呢?
首先,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不良贷款问题。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时,银行通常会依据贷款合同,将借款人抵押的房产等资产进行处置,以弥补贷款损失。在过去,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司法拍卖的方式来处置这些不良资产。然而,司法拍卖流程繁琐、周期漫长,从立案、评估、拍卖到最终成交,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司法拍卖的参与主体众多,涉及法院、拍卖机构等多个环节,信息传递不畅、协调难度大,导致处置效率低下。更为关键的是,司法拍卖的回收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拍卖过程受到市场环境、竞拍者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房产最终成交价格可能与预期相差较大,银行可能无法全额收回贷款本息,从而遭受损失。因此,传统的司法拍卖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商业银行快速、高效处置不良资产的需求。
其次,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电商拍卖平台的普及,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商业银行逐渐意识到,通过自建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可以有效地缩短处置链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处置效率。与传统的司法拍卖相比,互联网平台具有信息传播迅速、覆盖面广、交易便捷等特点。银行可以将待处置的房产信息直接发布在自建的销售平台上,购房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了解房产的详细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房屋面积、户型结构、价格等,并进行在线咨询和预约看房。同时,互联网平台还提供了在线竞价、交易支付等功能,使得整个交易过程更加透明、高效。通过自建销售渠道,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掌控不良资产处置的节奏和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房产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销售策略,提高房产的成交率和回收率。
第三,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和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银行业不良贷款压力持续上升。监管部门多次强调“早识别、早干预、早处置”的风险防控原则,并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周期、回收率设定更严格的考核指标。在此背景下,传统依赖司法拍卖的“慢节奏”模式已无法满足合规要求。银行亟需一种既能快速回笼资金、又能保障处置透明度的新型机制。而通过互联网平台自主销售抵债房产,恰好契合了这一政策导向:一方面,线上拍卖可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展示与竞价,缩短成交周期;另一方面,全流程留痕、数据可追溯,也便于接受监管审查。可以说,银行卖房不仅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更是监管驱动下的制度性响应。
第四,一般而言,银行在将房产纳入直供体系前,已完成法律上的资产剥离程序,确保房屋产权清晰、无查封、无二次抵押,且多数情况下已清空住户、结清物业及水电费用。这种“拎包可过户”的状态,极大缓解了普通买家对法拍房“买了住不进”“后续纠纷不断”的焦虑。此外,银行出于声誉管理考虑,通常会对房源信息进行严格审核,避免虚假宣传或隐瞒瑕疵,进一步强化了交易的安全感。正因如此,即便部分直供房价格仅略低于市场价,仍能吸引大量刚需和投资客群,他们买的不仅是便宜,更是一份确定性。
可以说,低价“银行直供房”激增是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和变革,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