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同行们都在拼尽全力冲业绩,胖东来却忙着给销售额“踩刹车”。
2025年销售额刚破200亿,创始人于东来就松了口气。
这离他年初定的“200亿天花板”就差3500万,算是没踩线。
在零售圈都追着交易总额跑的当下,这种“有钱不赚”的操作,反倒让它成了行业标杆。
200亿不是终点,是“安全线”
11月8日,胖东来官网更新的销售数据刷爆了零售圈:全年销售额200.35亿元,比2024年多了30亿。
可熟悉胖东来的人都知道,这个数字是“控”出来的,不是“冲”出来的。
今年3月,于东来在内部会议上公开放话:“今年销售额必须控制在200亿以内。”当时不少人觉得他疯了,但于东来铁了心要控速。
他在员工大会上解释:“销售额一涨,就得开新店、加SKU,你们就得加班加点,这违背了咱们‘自由与爱’的初衷。”
这话不是空话,胖东来的员工福利在零售行业是出了名的:基层员工月薪最低8000元,是许昌当地平均工资的两倍多。
每周二强制闭店休息,春节直接放一个月假,这在全年无休的零售行业里,简直是“异类”。
为了不突破200亿,胖东来今年做了不少“减法”,可见这些方法最后都是有效果的。
不赚快钱的胖东来,靠什么赚长久钱?
很多人好奇,胖东来主动控规模、高福利养员工,利润从哪儿来?答案藏在它的精细化运营里。
胖东来的毛利率常年稳定在15%-20%,比行业平均的25%-30%低了不少,但净利润率却能维持在5%左右,这在零售业已经相当不错了。
而让利润率维持的秘密,就在供应链上,胖东来的商品大多直接和源头厂商合作,跳过了经销商、代理商等中间环节。
比如它卖的番茄,直接从新疆的种植基地采购,价格比从批发商手里拿低了30%。猪肉则和河南本地的养殖企业签订长期协议,不仅价格稳定,还能保证品质。
除了商品要溯源到原产地外,胖东来对商品品质的把控,更是到了“苛刻”的地步。
在胖东来,肉类的检测项目比国家标准多15项,每一批次的水果都要做农药残留检测,不合格的直接销毁。
这种对品质的坚持,换来了顾客的绝对信任。在许昌,不少人买生鲜只认胖东来,甚至有人从周边城市开车几十公里来采购。
据胖东来内部估算,60%以上的顾客都是老客推荐来的,这种“口碑流量”,比花钱做广告管用多了。
员工的高积极性,也成了利润的“隐形推手”,胖东来的员工不用靠提成赚钱,反而会主动帮顾客挑选性价比最高的商品。
有顾客想买鸡蛋,员工会提醒“今天的土鸡蛋快到期了,明天会有新鲜的,您可以明天再来”。
要是有老人买太多东西,员工会主动帮忙叫车,这种贴心服务,让顾客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零售圈的“规模陷阱”,多少企业栽了跟头
胖东来的“慢”,是看透了零售行业的“规模陷阱”。
这些年不少零售企业因为盲目扩张,最终从巅峰跌落。
于东来早就看透了这些风险,他在一次行业论坛上说:“门店开得越多,管理难度就越大,服务质量就越难保证。与其把摊子铺大了再收拾,不如一开始就控制好规模。”
在胖东来,企业不是于东来一个人的“赚钱机器”,而是员工、顾客和社会的“幸福共同体”。除了高工资和长假期,胖东来还特别重视员工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对顾客,胖东来更是把“服务”做到了极致。在胖东来的超市里,有免费的充电宝、雨伞、急救箱,甚至还有婴儿护理台。
买的水果不甜可以退,买的衣服穿了一周不合适也能换,而且不需要任何理由。
正是因为上述的这些原因,才让越来越多的顾客都新任胖东来。
胖东来的“200亿天花板”,不是能力的上限,而是智慧的底线。
它告诉我们,好的企业不是跑得有多快,而是走得有多稳,这种以人为本的商业哲学,才是最长久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