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跨境电商“老大哥”安克创新最近有点让人看不懂。
一边是2025年4次大规模产品召回,现金流亏得底朝天;一边却突然提前启动港股IPO,比市场传言早了整整一年。
这波操作到底是背水一战,还是另有图谋?
召回4次+现金流告急
2025年对安克创新来说,绝对是质量“渡劫年”。
咱们先看看这波召回有多猛:6月中国市场召回71.29万件充电宝,同期美国召回115.8万件。
9月美国再召48万个移动电源;10月日本直接召回52.22万台产品,光这波日本召回的货值就高达1.1亿元。
四次召回的核心问题全是“起火隐患”,源头直指某批次锂电池组件。
说句实在话,频繁的安全问题已经不是小事了。
媒体测算,要是全按全额退款算,安克创新得面临亿元级别的损失。
这事儿也直接反映在财报上:上半年计提1.3亿元质量保证,还有2.38亿元存货跌价准备。
更让人揪心的是现金流。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直接干到-8.65亿元,同比下滑152.38%。
与此同时,存货却从32.34亿元飙升到61.47亿元,增幅超90%。
一边是钱收不回来,一边是货堆在仓库,压力可想而知。
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说得很直接:“这频繁召回肯定会压估值。”
一方面是实打实的利润侵蚀,另一方面品牌信誉受重创,原本“出海标杆”的投资逻辑都被动摇了。
投资者要的是安全感,现在安克创新得拿出真本事证明自己能翻身。
储能盈利难解存货积压
从另一个角度看,安克创新也不是没亮点,储能业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创始人阳萌之前透露,这个亏了六七个亿的业务,2025年终于实现盈利,市场规模还追到了对手正浩EcoFlow的一倍以内。
数据也能佐证:2024年储能业务营收30.2亿元,同比增长184%,今年还推出了能满足全屋用电的家庭能源系统,以及欧洲市场的智能充电桩。
按说这该是救命稻草,但问题也不少。
咱们先看市场结构:2025年1-9月,安克创新境外营收203.22亿元,占比高达96.68%,境内营收才6.97亿元。
说白了,公司基本靠海外市场吃饭,抗风险能力太弱。
再看存货,三季度存货61.47亿元,公司说是销售旺季备货+关税原因,但这么大的库存体量,去化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三季度合同负债6.08亿元,同比暴涨293.17%,租赁负债也增长271.87%到2.34亿元。
这说明公司一边在备货接单,一边在扩大经营,但结合现金流为负的情况,资金链的紧绷程度可想而知。
募资11亿却大额派现
最让人争议的,是安克创新的募资和派现操作。
2025年7月,公司刚完成可转债上市,募资11亿元,说是要投储能、智能硬件研发,还有补充流动资金。
结果年中就搞了3.75亿元的大额派现,按持股比例算,创始人阳萌夫妇直接拿了超1.7亿元。
一边是公司现金流紧张、需要募资补流,一边却给股东大额分红,这波操作让不少投资者看不懂。
说句实在话,企业发展需要资金,尤其是现在面临召回、存货高压的情况下,把钱留在公司搞研发、去库存,难道不比直接分红更实在?
再回到港股IPO这件事。
11月11日公告里,安克创新只说了聘毕马威当审计机构,保荐机构和募资额都没披露。
之前市场传言要集资5亿美元,中金、高盛、摩根大通负责承销,但现在这些都没实锤。
董秘办面对媒体提问也没回复,难免让人猜测:是不是因为当前状况不佳,还在跟投行博弈估值?
结语
安克创新的港股IPO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作为曾经的“出海标杆”,它靠跨境电商闯出一片天,也在储能等新业务上证明了自己的研发实力,但频繁的质量问题、紧绷的现金流、过高的海外依赖,都是绕不开的坎。
对出海企业来说,规模扩张很重要,但产品质量和风险控制才是根基。
希望安克创新能借着IPO的契机,真正解决自身的短板,而不是单纯为了“圈钱”。
未来能否在港股市场站稳脚跟,还要看它能否用实际行动打消市场疑虑,这对管理层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