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日前披露的2025年三季度末金融数据勾勒出科技金融的强劲脉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突破50%,贷款余额同比劲增22.3%;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站稳18万亿元台阶,两类企业获贷率均实现同比提升。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发力的双重驱动下,信贷资金正加速涌向科技创新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贷款的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彰显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决心与成效。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持续加码——央行将科技创新再贷款规模提升至8000亿元并下调利率,7部门联合出台15项政策举措构建科技金融体制,为信贷投放奠定了坚实基础。银行机构也纷纷发力,搭建专业化服务体系,创新授信评价体系,让缺乏抵押物的科技企业凭借研发实力获得融资,破解了传统信贷“重资产、轻创新”的困局。
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科技金融服务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当前仍面临风险匹配、资本耐心、机制适配等多重挑战,唯有精准破解痛点,才能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科创沃土。
从风险层面看,科技企业高风险、长周期的特性与银行稳健经营的诉求存在天然冲突,初创期科创企业往往面临风险收益倒挂的融资困境。尽管我国科技支行数量已超2000家,但多数银行仍倾向于向成熟高新技术企业集中授信,部分企业可能存在多头授信现象,而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早期科创项目却因识别难、风险高而融资无门。
从资本供给看,耐心资本培育不足成为突出短板,科技研发的长周期特性与民间资本的短期逐利倾向相悖,加上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资金供给严重短缺。此外,知识产权评估标准不统一、跨领域评估人才匮乏、政策激励与风险免责机制尚待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科技金融服务的质效提升。
要持续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主战场,应持续深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银行机构需进一步弱化抵押物依赖,推广创新积分、专利质押等授信模式,开发覆盖科创企业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产品。同时,用好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业务政策试点,通过平衡风险收益,让金融机构敢投、愿投早期项目。就在11月7日,兴银投资正式取得监管的开业批复,成为首家获批开业的股份行AIC。
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2025年三季度的科技贷款数据表明,只要政策引导到位、机制创新有力,金融资源就能有效流向科技创新主战场。
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阶段,面对依然存在的融资痛点,需要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唯有如此,才能让科技贷款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质量优势,推动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陆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