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退港后又赴A股IPO。
作者|刘俊群
编辑|刘钦文
当你驱车穿过戈壁,看到成片转动的白色风机;当你途经沿海,望见屋顶连绵的光伏板……你可能不会想到,支撑这些清洁能源设备的,是一种“纤维增强材料”。
在这个看似专业的细分赛道中,一家公司正准备叩开A股大门。据上交所官网信息,2025年11月18日,振石股份将迎来主板IPO上会审核,公司拟募集资金39.8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振石股份与“A股玻纤龙头”中国巨石(600176.SH)关系匪浅。报告期内,振石股份主要向中国巨石采购材料。而振石股份实控人张毓强、张健侃父子,不仅在中国巨石担任要职,还是中国巨石的股东之一。
这让振石股份的IPO之旅,面临关于经营独立性的严峻拷问。
01
市占率全球第一
退港后又赴A股IPO
振石股份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纤维增强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纤维增强材料是能大幅提升产品刚性和强度的材料。
振石股份并非首次冲击资本市场。公司曾以“中国恒石”为名,于2015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后因港股估值低、融资功能弱,2019年7月以约 5.14亿港元完成私有化退市。
时隔六年,公司转战A股,于2025年6月25日向上交所主板递交《招股书》并获受理,拟募资39.81亿元。受理后历经两轮问询,分别于10月23日、11月7日披露问询回复,期间因财务资料过期短暂暂停审核后恢复,最终定于11月18日上会接受审议。
公司目前的核心收入来源是清洁能源功能材料,贡献公司八成以上收入,主要应用于风电叶片与光伏领域。凭借多年积累,振石股份已成为全球风电叶片材料领域的领先企业。
据《招股书》显示,在纤维织物领域,公司2024年全球风电玻纤织物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35%,位列全球第一,产销规模全球领先。
图源:罐头图库
不过,行业第一光环之下,公司近年营收却呈现下滑趋势。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分别为52.67亿元、51.24亿元、44.39亿元和32.75亿元;净利润也呈波动情况,同期净利润分别为7.81亿元、7.93亿元、6.07亿元和4.04亿元。
收入下滑的背后,是清洁能源功能材料价格的持续走低。2022年-2024年,三年以来,公司主力产品清洁能源功能材料均价从1.29万元/吨降至9431.5元/吨,跌幅超过四分之一。
行业层面,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2024年国内风电玻纤织物产能达320万吨,而需求仅240万吨,整体产能利用率低于75%。这种背景下,2022至2024年,振石股份的核心产品清洁能源功能材料的产能利用率出现波动,分别为91.52%、75.84%和81.72%。
图源:罐头图库
伴随行业竞争加剧,公司应收账款规模持续高企。
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2.48亿元、19.2亿元、21.08亿元和26.53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维持在37%至48%的高位。
其应收账款客户名单中,不乏明阳智能、远景能源、中材科技等行业知名公司。公司在《招股书》中也坦言风险,称若未来市场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或下游客户经营状况恶化,公司将面临回款延迟甚至坏账的风险,这将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造成直接冲击。
此外,公司现金流状况同样承压。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08亿元、-4.09亿元、1.03亿元和1.06亿元,连续两年为负且波动显著。
02
实控人父子为供应商股东
IPO前分红近11亿元
根据《招股书》可知,振石股份的客户名单,堪称风电领域的“全明星阵容”。其中既包括国内风电整机“三巨头”中的明阳智能与远景能源,也覆盖了全球风电巨头维斯塔斯。可以说,全球风电赛道的头部玩家,几乎都是它的客户。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从58.84%一路升至64.22%,客户集中度较高。这主要源于下游风电整机及叶片行业本身格局集中。
与此同时,振石股份的供应商集中度同样高企。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持续超过八成,其中第一大供应商中国巨石一家独大。
其中,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振石股份直接及通过振石集团向中国巨石的采购额分别为21.12亿元、18.95亿元、20.35亿元和15.18亿元,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52.98%、50.24%、62.43%和62.64%,是绝对的主力供应商。
图源:罐头图库
但这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远不止于商业合作。
振石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张毓强、张健侃父子,其掌控的核心平台--振石集团,是中国巨石的第二大股东,持有后者16.88%的股份。穿透股权后发现,振石集团由张毓强持股72.31%,张健侃间接持股24.52%。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这种情况,可能影响其采购独立性,进而削弱市场竞争力。
图源:罐头图库
此外还有人事的交叠。父亲张毓强担任中国巨石副董事长,儿子张健侃亦任中国巨石董事,而后者曾因在窗口期违规交易而被监管警示。
根据《招股书》可知,早在2022年3月,张健侃因窗口期违规交易中国巨石股票被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中国巨石计划3月19日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他却在3月10日买入5万股(金额78.99万元),违反相关股份变动管理规则,该行为被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事后中国巨石称系“账户管理人员操作失误”。
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深度绑定也带来经营风险。2023年,中国巨石因产能调整减少供应,导致振石股份外购成本骤增1.2亿元。更引发争议的是,2024年公司向中国巨石采购玻纤的单价,比第三方均价高出3.2%,引发市场对交易公允性的质疑。
图源:罐头图库
上交所在问询中直指核心,要求说明“是否对中国巨石构成依赖”。
公司回应称关联交易对经营独立性“不存在重大不利影响”,定价具有合理性。但坦言若中国巨石断供,短期内将被迫转向国际复材、泰山玻纤等替代供应商,而为了减少关联交易,公司已向国际复材、重庆三磊等第三方玻璃纤维供应商进行采购,但采购规模较小。
另一方面,公司的股权结构也引发关注。实控人张毓强、张健侃父子作为浙江嘉兴籍企业家,通过多层架构牢牢掌控公司,合计控股96.51%的股权。
2022年至2023年,公司累计现金分红11.4亿元,两年累计11.4亿元分红占同期净利润总和的72.39%,按持股比例计算,其中约10.85亿元流入张氏父子账户。
图源:罐头图库
与大手笔分红形成对比的是公司高企的负债。报告期各期末,其合并资产负债率始终在70%左右的高位徘徊。融资渠道单一、依赖银行借款是导致高负债的主因。
具体来看,2022至2024年间,公司短期借款从15.2亿元增至18.7亿元,长期借款也从22.3亿元攀升至25.5亿元。截至2025年6月,短期借款余额达18.88亿元,占流动负债总额的40.3%。其67.75%的资产负债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约15个百分点。
而同期,公司账上货币资金分别仅为14.04亿元、16.76亿元、13.69亿元和14.89亿元。
从港股退市到冲刺A股,从行业第一到如今营收下滑,从关联交易到10亿分红,振石股份的资本故事充满转折。如今大考在即,这对“浙商”父子能否带领公司顺利IPO呢?
你看好振石股份IPO吗?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