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吹来利好之风。如今,除了个别一线城市的中心区域仍保留限购政策外,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已纷纷取消了购房限制。与此同时,银行将房贷利率下调至3.2%,创下历史新低。受这些救市政策的积极影响,不少刚需家庭萌生了借助这股暖意,实现安家置业的愿望。
面对当前刚需家庭购房需求的回暖态势,业内人士纷纷发出预警:十年之后,有三类房产将逐渐失去市场青睐,而一些有远见的投资者已经开始悄然降价出售。这三类房产,具体而言,便是远郊房产、海景房以及超高层住宅。让我们深入分析一番。
首先,远郊房产。
部分购房者之所以青睐远郊房产,往往是看中了其相对较低的房价以及小区内良好的绿化环境。然而,一旦房价出现下跌,远郊房产的抗跌性往往最弱。以2019年上海刚需购房者杨亮为例,他在奉贤区南桥镇购入的房屋,当时的单价为每平方米1.5万元,如今房价已跌至每平方米8000至9000元,跌幅超过30%,这直接导致他当初支付的首付款大幅缩水。
远郊房产抗跌性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一,周边生活配套设施,如医院、学校、超市等严重不足,导致日常生活极为不便;第二,交通出行不便,从远郊往返市中心耗时较长;第三,远郊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人口呈现流出大于流入的趋势。因此,远郊房产的购房需求下降速度通常比市中心更快,其房价抗跌能力较弱也便不难理解了。
其次,海景房。
过去,海景房一度备受追捧,主要得益于滨海居住环境所带来的优美风景和清新空气。许多老年人将其视为理想的养老居所,而一些中产家庭则将其作为度假时的选择。然而,如今购买海景房的业主不仅面临房价的快速贬值,更遭遇了房产难以出售的困境。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海景房周边配套设施严重匮乏,生活便利性大打折扣;其二,季节性空置现象突出,淡季入住率极低,小区人气难以聚集。此外,许多业主长期拖欠物业费,导致物业管理难以维系;其三,海风的强腐蚀性会对房屋装修和结构造成损害,长期持有成本远超普通住宅。
最后,超高层住宅。
超高层住宅的优势在于其开阔的视野。然而,这类住宅的房价跌幅同样惊人,当前许多超高层住宅的跌幅已超过40%,并且难以觅得买家。实际上,超高层住宅面临三大显著短板:第一,一旦发生地震、火灾等灾难,电梯停运将极大增加居民的逃生难度;第二,超高层住宅的物业费、电梯费、维修基金等各项费用均高于多层住宅;第三,超高层住宅未来进行改造和拆迁的难度较大,待房屋年久失修时,仅能进行小修小补以维持使用,居住品质将随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