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宫大肆宣扬,在中美在釜山的会谈中,美国取得了“重大胜利”。他们甚至列出了四项中国做出的关键承诺,似乎表明中国在这场对话中作出了让步。然而,事实真是如此简单吗?当然不是。这一切其实是美国精心设计的宣传。 就在白宫宣布“胜利”几天后,美国却急忙签署了一份价值14亿美元的大单,主要由美国国防部出资,用来建设一个年产万吨的稀土磁体工厂,目标是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这样一看,似乎有些矛盾。如果美国真的在谈判中取得了胜利,为什么还要急着花大价钱建立自己的稀土生产设施?这一行为恰恰暴露了美国的内心真实想法:他们其实非常焦虑和不安。
明年就是美国的中期选举,对于特朗普来说,十分关键,因为这将决定他是否能继续掌握实权。可是,特朗普上台后,取得的外交成果并不多。比如,俄乌冲突他没有调解成功;与欧洲、日韩的盟友关系问题重重;更实际的是,许多美国的军工和半导体工厂,因为缺少稀土原料,已经停产。例如,一家为F-35战斗机生产零件的公司就曾因钕铁硼磁体断供而减产。特朗普急需一项外交“胜利”来为自己争取更多支持,所以他必须把中美见面,无论结果如何,都宣传成自己的“大胜利”。 白宫强调中国做出了让步,但却没有提及自己也在几个关键领域作出了妥协。例如,美国同意放宽一些高科技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并承诺不会增加新的对华关税。显然,这是一场互相让步的交换,双方都有收获,但在美国的宣扬中,却变成了他们单方面的胜利。 美国如此宣传,实际上是为了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因为目前美国面临着物价上涨,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借着一个“对华胜利”的消息,就能暂时让大家把焦点从经济问题上转移开。 再来看看那笔14亿美元的大单,事情的真相更为耐人寻味。这笔钱的来源主要是美国国防部,商务部也出了一部分,并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美国国家动用了战争储备资金。这笔钱将用来建设一个稀土磁体工厂,但大家都知道,美国这么急着建工厂,其实就是为了绕开中国的稀土供应。 为什么这么急?因为美国依然离不开中国的稀土。数据显示,全球超过83%的稀土精炼产品都来自中国,而美国的F-35战斗机、宙斯盾驱逐舰、精确制导导弹等重要武器系统,都大量依赖中国的稀土永磁材料。尽管美国口口声声宣称“胜利”,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却是急忙花巨资寻找替代资源,这正说明了他们的焦虑和心虚。 从更大的局面来看,谁才是真正掌握主动权的一方?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中国。 中国打“稀土牌”的方式非常巧妙。我们并没有简单地停止对外出口,这样做可能显得过于强硬,而是通过加强出口管理和推动产业升级来实现控制。例如,中国最近出台了新规定,对稀土产品的出口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同时加大了稀土回收技术的研发,力图把稀土资源用在更高端的产品上。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影响力,还避免了被批评为霸道。 相比之下,美国想要追赶上中国的步伐将面临很多困难。首先,在美国本土建设稀土加工厂会遇到很多麻烦,环保组织会强烈抗议,因为稀土加工污染严重,而美国的环保法律也非常严格,光是通过审批就可能需要多年。其次,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极其复杂,党派分歧严重,一项政策可能今天实施,明天就被推翻。想要在这种环境下集中力量办成一项需要十年时间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优势只会越来越大。我们不仅在稀土的开采和分离上领先,现在还在大力发展稀土深加工,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所需的高端磁体领域。我们的技术还在不断进步,而美国才刚刚开始起步。等到他们花费五到八年建成一个产业链时,我们的产业可能已经升级到下一个阶段了。 所以,白宫的“庆功会”可以宣布结束了。美国嘴上喊着胜利,但却急忙签下14亿美元的“自救”大单。这种自相矛盾的举动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这根本不是胜利,而是焦虑和不安的表现。 在这场稀土的博弈中,真正掌握主动权的始终是中国。美国的宣传改变不了这一事实,而他们巨额的投资也无法改变现实。未来的竞争,将是科技和耐力的较量。中国的优势,从稀土开始,正一步步变得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