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场围绕人工智能的宏大叙事正在全球徐徐展开,“AIinall”战略遍地开花。构建适配AI时代的金融新生态,已成为全球金融行业的共同课题,也是中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
11月19日,2025(第十一届)湾区金融年会在深圳盛大启幕。本届年会由南方都市报社、湾财社、深圳市财富管理协会联合主办,作为2025深圳国际金融大会平行论坛,同步联动第十九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金博会),以“AI新浪潮金融新生态”为核心主题,汇聚顶尖专家学者与行业领袖,共探“AI+金融”融合趋势,献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湾区方案”。
在圆桌讨论环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执行院长、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博辉担纲嘉宾主持,他与五位来自业界、致力于将AI技术转化为金融解决方案的“实战派”围绕“数智驱动生态重塑,AI+金融双向奔赴”共同探讨AI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圆桌主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执行院长、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博辉
圆桌嘉宾:
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腾讯集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副总经理史剑
招商银行总行数字金融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韦江波
微众银行数字金融发展部负责人姚辉亚
中金财富全渠道平台总部执行负责人、客户平台部负责人王栋
华泰证券信息技术部数据科学研发中心联席负责人王鞅
张博辉在开场中指出,过去十年间,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其核心聚焦于AI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若论哪个行业受AI赋能最为显著,金融行业当属其一。”他强调。
张博辉在总结中指出,在短短三十分钟的讨论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从科技、商业银行、数字银行、财富管理及证券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AI如何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整场讨论清晰表明,AI正深刻改变金融服务模式与行业生态。从风控到营销,从投顾到运营,从技术基座到组织文化,AI与金融的“双向奔赴”不仅体现在技术融合,更体现在战略升级与价值重构。未来,推动数据合规使用、防范技术风险、加强人才培育、打造示范场景,将成为金融业高质量推进AI落地的核心议题。
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腾讯集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副总经理史剑表示,AI与金融的融合必须立足国家对金融行业的定位,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国计民生。他强调,数据要素的质量与合规使用是AI发展的关键因素。史剑回应腾讯在推动负责任的金融AI创新时有一些思考:首先,AI不能完全替代人,要协调好人与ai的关系;其次,在金融业务的关键环节和领域,人要有最终决策权;最后,AI的流程要可回溯,逻辑要透明,必须守住金融安全的底线。
韦江波:
AI重塑银行服务与经营
聚焦数据支撑与风险管控双重挑战
招商银行总行数字金融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韦江波表示,高质量发展体现为高质量服务和高质量经营。他介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AI技术基本实现了‘会听说,会读写,会推理’,并且改变了银行的服务模式:一是交互模式从“图形化界面”进化为“图形化界面+对话”,可以实现客户“动口不动手”,二是服务模式从“以重点客户为中心”逐步向“以每个客户为中心”进化,能够逐步做到‘千人千面’。”
同时,韦江波强调,AI 技术同样为招商银行自身的高质量经营注入了核心动能,带来两大关键转变:其一,是工作模式的转变,相较于过往 AI 仅实现局部场景赋能,如今招行正加速将 AI 打造为 “数字员工”,构建起人类员工与数字员工协同高效的工作新格局;其二,是数据分析模式的转变,以往需专人获取和分析数据,现在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即可满足需求,大幅降低专业门槛,释放全行数据分析需求,实现能力与效果质的飞跃。
谈及AI发展的挑战,韦江波指出核心在两方面:一是数据层面,大模型推理能力提升后,对非结构化数据需求迫切,这类数据中蕴含的客户服务隐性经验、业务经营潜在规律,亟需挖掘获取;二是风险管控层面,大语言模型的幻觉风险、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需重点应对与管控。
姚辉亚:
AI重塑金融价值
聚焦AI与组织适配新课题
微众银行数字金融发展部负责人姚辉亚表示,AI带来三大核心影响:一是持续实现降本增效,二是显著提升服务体验,三是催生新型商业模式。这三点在数字原生银行的探索实践中已得到验证,未来随着AI技术的深化应用,有望进一步优化升级,最终达成“五个合适”的目标——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景,为合适的客群,提供定价合理的合适产品。这一目标在过去实现难度较大,而AI技术的发展为其落地创造了可行条件。
挑战方面,对于数字银行来讲,技术积累、基础设施已不是主要问题,当前应用已进入深水区,核心关注点转向人和组织与AI的适配。未来组织中,人的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将发生深刻变革,搭建智能体、作为架构师界定智能体边界,成为人类员工所需具备的必备能力。这就要求个体提升AI素养,如同过往普及数字化素养一般,需开展大规模专项培训和技能提升,培养AIasTeammate的理念。
同时为适配生产力发展需求,需优化生产关系:一方面要建立组织知识沉淀机制,助力AI充分发挥效能;另一方面需构建更扁平、更敏捷的组织形态与文化体系,为“超级个体”提供发挥价值的空间。
姚辉亚同时强调道,AI转型是数字化转型的延续与高级阶段,未来所有的银行都将成为数字原生银行。从核心竞争力维度来看,作为数字银行,微众银行以数字普惠金融为核心战略,而AI技术的深度应用,正持续优化数字化风控、数字化营销与数字化运营三大核心能力,驱动数字银行迈向AI原生银行。
王栋:
AI赋能买方投顾
数据质量、大模型可解释性与人才成关键破局点
中金财富全渠道平台总部执行负责人、客户平台部负责人王栋表示,其更关注AI如何重塑客户服务,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从以前的被动响应服务模式到主动的“全生命周期陪伴”,AI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洞察客户各不相同且因时而变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甚至行为偏好,并基于此为客户提供动态调整、不断迭代的个性化资产配置方案。
关于挑战,他认为:“数据质量问题和大模型可能出现的‘高幻觉率’问题,在证券行业尤其需要重视,因为每个决策都直接关乎客户的切身利益。如何让AI的推荐“准确”、“可信”且“可解释”,是将AI深度嵌入核心投资决策流程的关键。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受到复合型金融+AI人才的稀缺,培养这样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是推动AI高质量赋能的组织保障。”
王栋同时强调道,“AI技术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服务效能的提升,中金财富始终坚定推进AI技术与业务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通过AI深度赋能买方投顾服务。”他表示,买方投顾的核心是立足客户视角、围绕客户需求提供专业投顾服务,其落地关键在于两点:第一,真正了解客户,洞察其真实的需求。传统模式下,客户画像的构建多依赖投顾日常沟通对话,而AI技术的赋能让客户需求挖掘能够更立体全面、辅助形成更清晰的客户理解,助力实现从“模糊画像”到“精准洞察”的跃升。
第二,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为其定制个性化资产配置方案。借助AI技术,一方面可丰富产品组合维度,拓展多元策略类型;另一方面能提升策略匹配精度,从而助力实现资产配置方案与客户画像的高度契合。更重要的是,AI支持策略的快速迭代:无论是客户人生阶段、核心需求的变化,还是外部市场环境的波动,AI都能快速识别并辅助策略调整。
王鞅:
打造AI+金融灯塔项目
构建全栈基座能力
华泰证券信息技术部数据科学研发中心联席负责人王鞅表示,站在券商视角,业务价值的牵引至关重要。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受众覆盖面广,另一方面专业门槛较高。多数情况下,机构间的比较优势并非取决于模型性能优劣或算力储备强弱,数据固然是重要的竞争筹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将技术手段精准应用于适配场景并切实落地。
当前最大的挑战在于灯塔场景与灯塔项目的打造。纵观行业发展,模型技术演进迅猛,各类概念迭代频繁,AI已为大众所熟知。然而无论是金融行业乃至全球范围内,尚未涌现出具备广泛影响力的标杆性品牌或应用案例,这一现状也成为困扰一线落地从业者的核心问题。
因此,金融机构亟需着力打造灯塔型项目,正如华泰全力推进的“AI涨乐”,对外可树立灯塔效应对外可强化品牌传播,对内能帮助各业务条线更清晰地认知AI的应用价值与实践路径;在技术层面,通过灯塔项目的建设,可沉淀形成相应的方法论、组件及基础能力。
在当下,王鞅认为最关键的是构建全面普及AI应用场景下的AI大模型基座能力。在他看来,这一基座能力包含四大核心维度:其一,AI大模型本身的基础支撑能力,核心涉及算力——这并非单纯的硬件采购,更关键的是算力的综合调度与精细化管理能力;其二,数据能力,涵盖全流程数据治理、数据底座搭建、多源数据接入,以及通过AI技术赋能数据处理、同时以高质量数据支撑AI应用落地的双向协同机制;其三,模型体系建设,尽管通用基座大模型已具备显著优势,但在行业深耕领域,仍需重点布局垂类大模型研发及模型矩阵的交叉应用,相关工作需持续推进;其四,枢纽性平台建设,需将上述基座能力有机整合,平台对模型管理、算力调度、智能体研发管理的综合赋能作用至关重要。同时,落地领域场景本身的数字化基础建设也是AI大模型技术应用的重要保障。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吴鸿森 罗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