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上涨行情,总有公募基金公司脱颖而出。
如2015年的“杠杆牛市”天弘、华夏以及易方达三家公募基金成功脱颖而出,仅当年三家公募的增幅就分别达842亿元、2669亿元和3557亿元。
而在2019到2020年的白马股“抱团行情”中,虽然天弘、华夏以及易方达表现依旧亮眼,但最大的黑马莫过于拥有诸多明星基金经理的广发基金和中欧基金。
到2025年,A股再度走出了一轮上涨行情。截至11月24日收盘,上证指数从年内最低的3040点上涨至最高的4034点,从最低点到最高的上涨近1000点;创业板更是从年内最低的1756点上涨至最高的3331.86点,指数涨幅接近翻倍。这一轮上涨行情背后,表现最为突出的公募基金公司当属永赢基金。
那么,今年永赢基金的表现究竟如何?
从收益来看,截至11月21日收盘,永赢基金旗下的“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A”近一年来斩获178.11%的收益,同一时间段同类基金的收益仅为22.63%,沪深300指数的收益为13.04%,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A远远跑赢了同类基金和沪深300指数,另外该基金在同类4455只基金中排名第一。
从管理规模变动来看,最近一年来永赢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规模大幅增长,从2024年12月31日的265亿元增长至今年11月4日的1065亿元,翻了近4倍。另外,从整体规模来看,截至11月8日永赢基金全部基金的管理规模为6263亿元,而在2020年12月31日全部基金的管理规模不过1899亿元,5年管理规模暴涨超4300亿。
“逆袭”背后的秘密
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1月,是由宁波银行与利安资金管理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
作为国内15家银行系公募基金之一,永赢基金的发展轨迹和大多数“银行系”公募基金十分相似。由于背靠着宁波银行,成立初期永赢基金明智地选择以固定收益业务作为突破口,依托银行系在债券投资领域的天然优势,迅速在强手如林的公募基金行业站稳了脚跟。
不过,永赢基金的野心并不止于此。2018年,当市场还沉浸在熊市的悲观情绪中时,永赢基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大举进军权益市场。
当年,面对混合型基金低迷的业绩表现,永赢基金决定从市场上招募已经成名的基金经理,而其也确实找来了不少名将,其中包括李永兴、于航、晏青以及常远等知名老将陆续加盟了永赢基金。
这些老将加盟后,永赢基金趁热发行了许多产品,据Wind数据显示,2020年年末永赢旗下的13支混合型产品中,几乎90%以上产品的基金经理都是外部挖掘,其中仅李永兴一人就独占6席,规模占比达到了50%。在明星基金光环的助力下,永赢基金的主动型产品规模也实现了快速扩张。
以混合型产品规模为例,永赢基金由2018年底的7.86亿元迅速增长至2021年底的287.41亿元,仅3年时间规模就翻了超过30倍,堪称当年最大的行业黑马。
不过,这种依赖于明星基金光环实现的规模跃增,自然难以持久。进入2022年,随着白马股“抱团行情”终结,永赢基金的权益类产品业绩大幅下滑,规模也随之减少。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期间,永赢基金旗下的34只混合型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25.19%,仅有2只偏债混合型产品实现了区间正收益。
而随着旗下混合型基金遭遇“业绩滑铁卢”。永赢基金的混合型产品规模由297.41亿元骤降至138.94亿元,跌幅达到了50%以上。
实际上,永赢基金权益类产品真正的爆发期是在2025年,这背后,是永赢基金找到了一套别具特色的“产品主义”策略。
具体来看,这个“产品主义”策略有两大特点,首先是工具化定位,永赢基金打破了传统基金公司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模式,将产品本身视为与投资者沟通的桥梁。其中首创的“智选系列”就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每只产品被设计成聚焦特定产业方向的“投资工具”,明确标注风险收益特征。像永赢科技智选混合高度集中于AI算力产业链,前十大重仓股占比超80%。工具化定位的设计下,相关产品在结构性行情中展现出极致的锐度,仅在2025年上半年,旗下的永赢科技智选A收益接近200%。
除了工具化定位之外,矩阵化布局也是该“产品主义”策略的一大特点。整体来看,永赢基金通过“全基型、风格型、工具型、策略型”四大产品线的协同,打造了覆盖多元场景的资产配置平台。工具型方面,针对新质生产力方向,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形成成长股投资矩阵;策略型方面,运用量化模型筛选长期有效策略,如红利策略、低波动因子等,追求净值“震荡中新高”;指数型方面,在ETF领域差异化突围,填补细分赛道空白。
还能“赢”多久?
今年以来,通过这一套别具特色的“产品主义”策略,永赢基金在2025年实现了业绩和规模双重跃进:
从收益来看,截至11月21日收盘,永赢基金旗下的“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A”近一年来斩获178.11%的收益,同一时间段同类基金的收益仅为22.63%,沪深300指数的收益为13.04%,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A远远跑赢了同类基金和沪深300指数,另外该基金在同类4455只基金中排名第一。
从管理规模变动来看,最近一年来永赢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规模大幅增长,从2024年12月31日的265亿元增长至今年11月4日的1065亿元,翻了近4倍。另外,从整体规模来看,截至11月8日永赢基金全部基金的管理规模为6263亿元,而在2020年12月31日全部基金的管理规模不过1899亿元,5年管理规模暴涨超4300亿。
不过,纵观公募基金行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黑马其实并不稀缺。在收获了亮眼的表现之后,市场更关注的是,永赢基金还能“赢”多久?
实际上,虽然永赢基金独创的“产品主义”策略确实有一定颠覆性,但背后同样暗藏着隐患。
首先是热点退潮后带来的基金赎回压力,例如其“智选系列”以其高锐度、工具化的定位成为规模增长的利器,但一旦行情退潮,这些曾经收获亮眼表现的产品也有出现“退潮”的风险。在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A的三季报中,基金经理任桀就明确表示:“任何风险资产都不是只涨不跌的,需警惕估值扩张后的均值回归。”其次是监管带来的压力,基金业协会近期发布的《主题投资风格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主题基金避免过度集中投向单一细分领域。这可能对永赢基金的产品布局形成约束。
除了“产品主义”策略暗藏风险外,今年以来永赢基金还出现了基金经理“离职潮”。
据媒体报道,2025年以来,永赢基金已有6位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包括固定收益投资副总监杨凡颖、前副总李永兴等核心老将。这些离职的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超过7年,而新聘的5位基金经理中,3人从业年限不足一年。目前,永赢基金46名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仅为3.6年,低于行业平均的5年。
实际上,永赢基金基金经理“新老交替”的背后,本质上还是永赢基金对“产品主义”策略的坚决推进。以明星产品永赢科技智选为例,其基金经理任桀从TMT研究员晋升至基金经理仅用了一年时间。不过尽管年轻基金经理在细分赛道研究中展现出锐气,但其风险控制能力与跨周期经验尚待检验。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虽然永赢基金在2025年实现了业绩和规模的双重跃进,但要真正实现“永赢”的目标,永赢基金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