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详情+995134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主要功能: 1.随意选牌2.设置起手牌型3.全局看牌4.防检测防封号咨询软件1添加微信《9951342》软件介绍:
1.99%防封号效果,但本店保证不被封号。2。此款软件使用过程中,放在后台,既有效果。3。软件使用中,软件岀现退岀后台,重新点击启动运行。4遇到以下情况:游/戏漏闹洞修补、服务器维护故障、政/府查封/监/管等原因,导致后期软件无法使用的,请立即联系客服修复。5本店软件售出前,已全部检测能正常安装使用。从专注结构生物学研究到创办深圳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
勇敢的科学追梦人(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记者赵永新
颜宁,1977年11月生,山东济南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和人类疾病相关的转运蛋白与离子通道研究,以及对脂类、糖类等物质的研究;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以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
许多人对这一幕记忆犹新:2022年11月,颜宁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演讲,并宣布了自己的新梦想: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冠名讲席教授,受邀回国创办深圳医学科学院(英文简称SMART)。
如今两年多过去,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进展如何?颜宁正在探索哪些科学问题?视科研为“生命底色”的她如何平衡管理与科研?
带着这些疑问,前不久,记者在广东省深圳市对颜宁进行了采访。
推动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
“您现在还熬夜吗?”
“这不就是常态嘛。”颜宁呵呵一笑,“当然,现在不能像以前那样睡到自然醒,要靠闹钟叫。不过还好,我周末能一口气睡十几个小时,把一周缺的觉补回来。”
“您对SMART的进展满意吗?”
“满意!可以说是超预期。”颜宁不假思索地说。
“‘创始院长’好当吗?”
“也没那么难。”颜宁语气里透着轻松,“我们一直强调‘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做的工作主要与学术相关,像SMART的发展规划设计、学科建设布局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招聘PI(科研项目或实验室负责人)。”
“我们刚搬进来时只有潘孝敬一位PI,整栋楼都空荡荡的。”颜宁介绍,“现在这里设备齐全、不断有新的PI加入,包括好几位国际知名的资深PI。”
其中最让她兴奋的,是不久前全职加盟的睡眠研究专家丹扬教授。5月8日,颜宁忍不住在自己的微博上预告了这个消息:真的好激动,超级喜欢她,思维敏捷,和善爽利……
她之所以如此激动,还与深圳湾实验室有关。2023年3月,她受聘兼任该实验室的主任。“深圳湾实验室是2019年成立的,与深圳医学科学院一体两翼、整体推进。”颜宁说,该实验室已有60多位年轻的全职PI,都非常优秀,但不一定都具备资深PI那样的实验室管理能力。“所以,过去两年多我招人主要是锚定资深PI,希望他们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自2023年5月至今,除了丹扬教授,陆续加盟的资深PI还有陈宙峰、王彦庄、杨建、陆伟等。“有他们一起传帮带,我就轻松了许多。”颜宁说,“今后这样的资深PI还会源源不断地加入。”
在2022年11月的那次演讲中,颜宁这样解释自己的初衷——
搭建一个平台,支持更多优秀的学者,发掘、挑战生物医学难题,做出原创性突破,回馈社会。
她这样描述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未来——
经过我们一代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10年、20年之后,在世界生物医药的版图上,深圳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开展糖类、脂类等“生命暗物质”研究
管理事务繁忙的颜宁,没有忽略被她视为“生命底色”的科学研究。
自2007年回到清华大学建立实验室起,她就专注于和人类疾病相关的转运蛋白与离子通道研究。
“生命活动所需的葡萄糖、盐、钙等物质,要想进入细胞内部,必须借助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和离子通道。如果这些膜蛋白、离子通道出了问题,势必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引发相关疾病。”说起科研,颜宁娓娓道来,“而要理解转运蛋白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和工作机制,首先要知道它们长得啥样——也就是了解其三维结构。”
迄今为止,颜宁所在的实验室成果颇丰,已解析出此前久攻不下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和钠离子、钙离子通道的三维结构。
“您现在主要研究什么?”
“概括来说是两大块——‘旧爱’和‘新欢’”。颜宁说,“旧爱”就是继续研究膜蛋白和钠离子、钙离子通道的三维结构和工作机理,“蛋白质是时刻都在变化的‘变形金刚’,以前我是研究它的‘汽车形态’,现在则重点研究它的‘机器人形态’。这一块我觉得已经完成了60%。当然,没准将来我可能发现自己其实只完成了0.1%。但这样也许更好——做科研最怕的是没有问题,最开心的是发现新问题。”
“新欢”,是颜宁所说的“生命暗物质”。“‘生命暗物质’是指生命世界里我们还不知道,以及虽然知道、但限于研究手段还知之甚少的物质,比如糖类、脂类。”颜宁解释,研究“生命暗物质”,一是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本质及其起源,二是会延伸到应用,“这一块的研究更为基础,难度也更大,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已有了不错的苗头。”
如今的颜宁,已经不满足于基础研究。“其实,越是基础性的研究,其潜在应用价值越大。”她话锋一转,“但应用层面的研究需要的时间更长,还要在实践中验证,所以我们坚持‘行胜于言’、多做少说。”
她创办深圳医学科学院,也是这个思路。
“我们叫‘医学科学院’,其实并不局限于基础研究,而是力求打通前沿科学与成果转化的障碍,把生命科学、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融为一体,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颜宁告诉记者,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开发,SMART追求的是“顶天立地”,“‘顶天’就是科研成果能在科学史上留下痕迹;‘立地’就是能真正造福人们的生命健康。”
为大家创造“科研无忧”的工作环境
“您现在行政事务这么多,哪来的时间做研究?”
“SMART倡导的是‘行政不加班、科研不限时’,我自己则是白天搞行政、晚上做科研。”颜宁说,“我晚上的时间大都用在科研上,再加上周末,其实花在科研上的时间并不少。”
对于其他科研人员,颜宁则努力为他们创造“科研无忧”的工作环境。
“‘科研无忧’并不是没有压力,而是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做研究。”颜宁说,SMART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PI和他们的学生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二是配备行政助理,不要让琐事分散科研人员的精力。
此前记者曾多次采访颜宁,知道她最向往的状态是“自由自在”。“我个人理解,‘自由自在’就是让‘想做的事’和‘能做的事’高度统一。”颜宁说,“我一直很欣赏的状态是‘小我’和‘大我’统一,我觉得我是时候活得‘大一点’了。回顾过往,我的第一阶段是吸纳,通过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第二阶段是证明,通过努力,让自己的科研工作获得认可。现在我则进入了人生的第三阶段——输出:尽己所能办好深圳医学科学院,帮助更多人、扶持更多人,做出更多原创研究。”
说到这里,颜宁站起身,走到窗边,指着窗外的工地对记者说:“你看,SMART的基建进展很快,今年会封顶一栋楼,明年能交付使用。”
“要做到立足深圳、带动湾区、辐射全国、打出国际影响力并不容易,但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颜宁转过身,说,“现在我们已经搭好了一个平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根扎好,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