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铁路不仅编织起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更成为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当AI与IPv6+等新技术深度融合,铁路行业将迎来从“物理连接”到“智能互联”的历史性跨越,而一张华为星河AI铁路综合数据网,正成为这场变革中的核心引擎。近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政企领域总裁程剑与沈阳强信副总经理殷木峰接受《科技正能量》专访,一同探讨铁路行业智能化转型。
铁路数字化呼唤新引擎
如今,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为铁路智能化注入了强劲动能。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政企领域总裁程剑表示,“高铁的核心虽仍是铁路装备,但ICT技术已然成为铁路行业的重要支撑。”
在铁路的数字化蓝图背后,网络基础设施逐渐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程剑指出,“在承载网方面,过去生产网和数据网相互分离,而现在综合数据对网络的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数据承载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对独占带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某市铁路局的园区网就有20000多个影像采集设备,爆发式增长的数据流量给现有网络带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IPv6+技术的广泛推广,则为智能铁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SRv6协议简化了网络转发流程,FlexE切片技术实现了业务隔离;iFIT随流检测技术,将过去的“黑盒”网络转换为“白盒”,能够实时将丢包、时延、抖动等隧道层数据上报到控制器,大大提升了运维的精准度和效率。
高效、可靠的铁路综合数据网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推出的星河AI铁路综合数据网解决方案。首先,铁路数据网需要同时承载视频监控、生产调度、办公系统等多种业务。华为通过FlexE硬切片技术,将物理带宽划分为多个独立的“硬管道”,每个业务独占资源,互不抢占。
华为合作伙伴沈阳强信副总经理殷木峰提出,“铁路系统的业务类型一般分为行车、生产和视频这几种,行车和生产业务带宽占用不大,但是业务需要高稳定性。而视频类业务带宽占用很高,稳定性要求又没有那么高。”以某市铁路局项目为例,其数据网承载的50多种业务中,视频最高可占用35G带宽,而生产调度仅需200M。通过华为1G颗粒度的FlexE切片,划分了20多个隔离平面,在峰值时段,能够确保关键生产业务零丢包,极大提升了业务的稳定可靠性。
其次,在铁路车站场景中,影像采集设备等终端数量众多,动辄数以万计,终端不可视、难管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铁路运营部门。为此,华为提供了强大的终端识别以及防私接、防仿冒能力。在终端识别方面,基于业界“全能”指纹库,能够实现TOP3类型(影像采集设备、IP电话、打印机)、TOP5厂商终端100%的精准识别,使终端状态、类型、厂商等信息一目了然。
最后,铁路网络规模庞大,沿线距离漫长,传统定位方式是通信/信息/站段 三级通过告警+ping,以及多部门人工电话沟通定位,定位时长通常在1小时以上。华为的iMaster NCE数字地图支持网络6维可视,而iFIT随流检测技术能实时监测时延、抖动、丢包等指标,故障时可自动启用逐跳检测,快速锁定问题点。
携手强信,为客户带去更多价值
技术的价值在于落地,而落地离不开生态协作。程剑指出:“华为立足ICT核心能力,面对铁路行业这一重要战略市场,通过深度整合沈阳强信方案交付体系,共同构建产业生态联盟,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共同开拓铁路行业发展新格局。”
例如在某市铁路局的典型案例中,客户曾面临三大痛点:IPv4地址枯竭、业务带宽抢占、运维效率低下。华为与强信共同部署了IPv6单栈方案,通过SRv6简化转发流程,同时利用FlexE切片实现生产业务独占带宽,让该项目成为了铁路局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在此项目中,起初的设计是采用IPv4 与IPv6双栈方案,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经过华为与强信的共同验证,最终决定采用IPv6单栈方案,且该方案能够与传统网络实现良好对接,确保了业务在IPv4 与IPv6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殷木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