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海狮牛牛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4194432】
2.咨询软件加微信【419443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华社广州7月23日电 题:55年“科技长跑”闯出电子陶瓷新天地——潮州三环集团的自强之旅
一抔瓷土,千年窑火。从唐代以来,广东潮州就因出产大量瓷器闻名于世,至今仍是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这里有一家特殊的“陶瓷企业”,其产品迥然不同于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和卫浴陶瓷,而是在光通信、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大放异彩。
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从竹器厂转型而来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让陶瓷材料从千年窑火的热力学,迈向更精微的化学分子式,让陶瓷材料在微观世界绽放新光彩,让传统产业通过创新蜕变成高端制造。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一群人持续55年的“科技长跑”。他们深耕陶瓷材料、专注科技创新的脚步不停,只为在电子陶瓷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
“50多年一直在陶瓷材料上下工夫”
今年4月初,在第十三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三环集团参展的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获评创新金奖。这是该产品连续第三年获此殊荣。
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这个名字读起来有点拗口的产品,却有“电子工业的大米”之称,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通信、消费电子、电力、车载、新能源、工控等领域。
多层是几层?三环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邱基华隔着放大镜指着一粒粒泛着光泽的长方体说:“这一个里面就有1000层。而一部手机里要用到1000多只MLCC,一辆汽车里要用1万到3万只MLCC。”
这个小小的电子元件,经过近5年来的研发“急行军”,今年,三环集团实现MLCC介质层从5微米到小于1微米的技术飞跃,并成功量产,目前已覆盖微小型、高容、高可靠、高压、高频系列。
“1微米是个什么概念?就是100层才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每下降0.1微米,都要求装备材料有质的飞跃。”邱基华说。
用5年走过头部企业20年的路,三环完成了一次惊人的跨越。而回顾三环的历史,跨越,从未停步。
1970年,对一群正忙于编竹筐的人来说,电阻还犹如天外之物。他们花5毛钱买来两个外国产的电阻器,用钳子掰开,看到里面竟是陶瓷。而潮州,最不缺的就是陶瓷了。
“做陶瓷”——做更加精细的陶瓷、做更加先进的陶瓷,是这家企业始终不渝的追求。55年来,从摸索借鉴到引进代工再到自主创新,如今,这家公司成为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国陶瓷材料行业的领军者之一。
坚守主业不容易,三环并非没有遇到“赚快钱”的诱惑。
上世纪90年代,瓷砖生意正火热,三环也曾购入进口设备生产传统陶瓷产品,一时财源滚滚,最风光时当地知名酒店的瓷砖都用上了“三环牌”。
“瓷土总有挖空的一天,公司决定还是要锚定电子陶瓷材料主业,在2000年忍痛卖掉数千万元购入的生产设备。”邱基华说。
从那时起,该怎么赚钱,三环有了自己的清晰认识。
公司创始人张万镇指着生产车间的方向说:“真正创造价值的是这个,只有重视研发和生产,才能给投资者更好的回报。”
对实业的重视、对主赛道的坚守,才有可持续的发展。
如今,三环集团产品覆盖电子、新能源系统、通信部件、半导体设备部件、移动智能终端等应用领域,成功进入全球知名厂家的采购链。其中,光通信陶瓷插芯、氧化铝陶瓷基板、半导体陶瓷封装基座等产品产销量均居全球前列,多个产品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称号。
“研发投入只有下限不设上限”
“技术创新带动发展”“创新植入公司灵魂”……创新,是记者在三环集团采访时听到频率最高的词。“从年头到年尾,公司大会小会上都在讨论创新。”邱基华说。
三环集团展厅里,陈列着一种特殊的灯泡壳。相比玻璃灯泡,它能让钨丝的光效更接近太阳光、寿命更长。从2007年底开始,三环集团投入1亿多元成功研制了这个新产品。
不料物美价廉的LED灯异军突起,昂贵的陶瓷灯泡一出车间就没了市场,之前的投资也“打了水漂”。
这时候公司内部有人动摇:“创新是不是风险太大了,还不如老老实实生产成熟产品,能赚钱不就行了吗?”
但三环集团决策层坚持认为,不搞创新就没有未来。他们成立研究团队,一手分析政策,找准产业方向;一手调研市场,摸清用户需求。
“我们把这个失败的产品陈列在展厅里,就是要提醒后来人,要紧盯市场搞研发。”邱基华说。
在电子元件的陶瓷封装基座中,32mm25mm尺寸的产品市场需求量最大。在保持该尺寸产品竞争优势的同时,三环贴近市场搞研发,开发其他尺寸的产品,开拓增量市场,广泛占领智慧物联网终端产品市场。
三环集团销售部副总监吴嘉豪说:“从一开始只能做单一尺寸的产品,到现在能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我们销量翻了十几倍。”
三环集团去年营业总收入73.75亿元,并不算“巨无霸”级别的企业,但对研发的投入却十分“慷慨”。
邱基华说,三环有个“基本法”,规定了企业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营收的6%,“只有下限、不设上限”。
这在新研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SOFC被称为“能源路由器”。化工燃料通过其中一层层特殊陶瓷制成的电解质变成电,电可以返回来变成氢,实现双向能量转化,是有很大发展前景的下一代热电联供技术。
2004年起开展SOFC陶瓷隔膜片的研发,2012年开始量产SOFC单电池,2017年开始向国内市场推出SOFC电堆,2022年国内首个百千瓦级SOFC发电项目实现示范应用……从供应核心零部件到生产整机,三环集团走过了整整21年。
三环集团深圳研究院院长陈烁烁说,设备实验需要不间断用燃气发电,一周的燃气费就要16万元,“烧的不是天然气,而是真金白银,每月光研发费用就上千万元”。
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和持续创新,三环集团新的50kW SOFC热电联供系统,发电净效率达到64.1%,热电联供综合效率达到91.2%,摘下了目前国内单机功率、发电效率的桂冠。
近年来,在电子元件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三环集团的业绩却节节攀升。今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2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3.02%。
三环集团董事长李钢说,因为坚持自主创新,将传统陶瓷做成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功能陶瓷、电子陶瓷和新能源陶瓷,企业才能保持主营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人才在哪里,研究院就建在哪里”
研发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80%以上的技术人员不是本地人……三环集团在招聘人才方面不惜“血本”,给出了不低于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高工资。
但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更倾向于大城市就业,在通过面试后,往往不来。
怎么办?三环集团的答案是“人才在哪里,研究院就建在哪里”。
近年来,这家公司在深圳、苏州、成都建立研究院,总投资超过20亿元。
苏州研究院一设立,当年就招了100多人。公司招人和留人的情况好了很多,其中就有前两年入职的同济大学博士生、苏州姑娘吴梦晨。
“三环在固体燃料电池领域有全链条的技术布局、全周期的研发能力,这是我将理论成果转化为产业价值的最佳平台。”她说。
“最佳”绝非空话,公司给吴梦晨提供了如下“配置”:有高层科研“大咖”传帮带,有一套创新容错机制,还有灵活的奖励机制……
入职第二年,吴梦晨主导的一个项目就通过了量产审评。“有一种将实验数据刻进产业发展史的自豪感。”她说。
如今,三环集团拥有近1900名以博士、硕士为主要力量的技术研发团队,聘请了7位两院院士及多位学科专家组成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不断开展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承担并完成了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
既有硬核的技术又有暖心的文化——这是许多三环员工对自家企业的印象。
公司员工方秀芝至今还记得2024年7月26日那个不眠夜。那天,暴雨突袭潮州,市区严重积水。第一趟班车出发后,原本1个小时的往返车程变成了5个小时,很多员工被迫滞留在公司。
“当时食堂加开了免费宵夜,提供姜茶;游泳馆的浴室让员工洗漱冲凉;全晚开放图书馆给员工临时休息;还提供一些被褥抱枕、洗漱用品等。”她说。第二天面对部分宿舍断电,公司一边宣布受影响的员工可就地带薪休假,一边紧急联系酒店资源,给员工提供每天200元的酒店住宿补助。
方秀芝说,仅她所在的宿舍楼就有几百个同事一起住了3天酒店,“大家没有慌乱、焦虑,越是这样的时刻,越能感到公司这个集体可以放心依靠”。
李钢表示,三环集团能够坚持永不停步的创新动力,开拓可持续发展的产品方向,不断用技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用先进材料构筑美好生活,说到底靠的是广大员工。
在三环集团展厅门口,三个“Ω”(电阻单位)叠在一起的企业LOGO之下,“不忘初心 锐意进取 自主创新 实干兴邦”十六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家从小小电阻起家的企业,正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让古老的陶瓷书写新的产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