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讯 从2019年开始大范围推广5G通讯之后,新基建已然成为了2020年两会提案中的高频词。
所谓新基建,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
随着这类产业的发展,物联网伴随着智能家居、车联网、智能医疗等将更广泛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那些曾经出现在在过去小学作文中的科幻场景,都正在一一被实现。
很多人到了一座新城市之后,机场或者火车站周边的建筑和设施,会成为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生活久了的人们,可能最忘不了的就是住处附近的那站公交或者地铁。
这些记忆铸成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每个人的生活。
电影作为以影像系统再现人类生活过程的综合艺术门类,在反映城市生活记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美学优势。它们随时铭刻下中国社会城市发展与变迁的斑驳记忆。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始终走在最前沿,它的变迁与发展都影响着居住在这个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自行车到新能源汽车,一直在加速
我们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轻松获得一辆共享单车,为短距离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电影《亲爱的新年好》(2019)中,白树瑾(白百何饰)在郊区发放广告时,为了节省外出开支,就是以此作为通勤方式。事实上,共享单车从21世纪初就进入市场,但是直到互联网共享单车的普及,无桩单车才在2015年左右逐渐取代了过去的有桩单车。
这种物品的出现,很快就能让观众对电影的年代有了明确的反应。刘若英在拍摄《后来的我们》(2018)时,就曾抱怨,取景过程中,最痛苦的就是共享单车无处不在,因为那个年代还没出现共享单车,生怕会穿帮,只能让工作人员不停地挪车。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自行车大国,尤其是上世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街上上班早高峰时,时常会有被交通信号灯拦住的上班自行车潮暂时停顿下来的壮观场面。在电影《北京故事》(1986)中,随处可以看见大家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模样。
又或是王小帅导演的《自行车》(2001)中,男主找到了送快递的工作之后,他的座驾便是一辆自行车。
正因为如此,街边自然也少不了修理自行车的小贩。李少红导演的《红西服》(2000)中,男主角在下岗之后,便在马路边做起了修自行车生意,用自己的手艺养活一家人。
北京是中国最早开通地铁的城市。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1号线,它于上世纪80年代正式对外开放。千禧年后,张一白导演的《开往春天的地铁》(2002),就把一群北漂的故事都塞进了1号线里。
而早在1988年的时候,建国门站就作为取景点出现在了电影《顽主》中。看着剧照里的样式,已经过去了30余年,如今的建国门站还是原来的模样,只不过地铁早已更新了很多代。
时间再往后推移,公共小巴是不少人重要的代步工具。300路、302路,是很多老北京人最难以忘怀的情结。管虎导演的《上车,走吧》(2000)正是展现了90年代末的个体运营公交的时光。
电影里,两个外省青年初来北京,302路成为他们闯荡北京的工具。电影结尾的时候,小强站在天桥上,看着曾经运营的车辆,说,我想人这一辈子 会面对许多上车和下车的决定,后来我干过很多事,回想起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干小巴车的时候。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成为很多人的代步工具。曾记得《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的结尾,长大的马小军(姜文饰)坐在轿车中,是一种别样的潇洒。
如今,不少电影里,出租车和网约车早已成为了标配。那些北漂们探出车窗的呐喊,是对这座城市的宣战,更是一种对梦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