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拉游戏中心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4194432】
2.咨询软件加微信【419443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科技讯 8月14日,网易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净收入为279亿元人民币(39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9.4%。
其中,游戏及相关增值服务净收入为228亿元人民币(32亿美元),网易有道净收入为14亿元人民币(1.979亿美元),网易云音乐净收入为20亿元人民币(约合2.7488亿美元),创新业务及其他净收入为17亿元人民币(约合2.372亿美元)。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南南合作知识分享中国大洋协会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南南人权论坛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雍和宫
中国供应商 商务 物联 应急 教育 生态 儒学娱乐 微视 生活 食品 道家文化 音乐 北京时间 记录中国电商中国母婴 数字经济 中国溯源 全球甄选 中医肿瘤民族数智中国康养中国影视动漫高校中国
丝路中国 中国湖北 新山东 中部纵览 中国四川 七彩云南 浪潮资讯衢州有礼 新温州 海丝 海峡常德 兴安岭上兴安盟Hello天津圣洁西藏天辽地宁壮美广西美丽江西大美黑龙江
“反游戏”收割家长,戒网瘾成了生意
“孩子又偷偷充值几千块玩游戏了!”时值暑假,防止孩子沉迷游戏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不乏控诉网络游戏“毒害”青少年的内容,有家长受到此类内容影响将孩子送进“戒网瘾”机构。“戒网瘾”真的只是送进特殊学校,就会还给家长一个主动远离网瘾、一身清朗的孩子吗?
“儿子已经上初一,每天沉迷手机游戏难以自拔,做家长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林先生说,“有时候真想来硬的,给他送进特殊学校戒网瘾,但最后还是心疼孩子没能狠下心。”
“救救孩子,管管游戏。”类似这样的呼声,正频频出现在互联网世界中。以某短视频平台为例,“网络游戏危害”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已达5.4亿次。
今年以来,有不少博主在社交媒体平台发长文和视频称,“反游戏”营销号在中国甚嚣尘上,短视频里充斥着“游戏毁掉下一代”的控诉。直播间里,深谙成功学的讲师们痛心疾首地呼吁“反对游戏”,推出各类“戒网瘾特训营”“矫正课程”的广告,精准投送给家长……看似拯救孩子,实则拿捏家长心理,通过对游戏进行妖魔化来收割家长钱包。
据统计,戒网瘾学校加上网红讲师的演讲以及线下训练营、线上卖课、直播打赏等收入,“反游戏”产业链年产值已经超过700亿元,产业链上的众多机构营收相当可观,成了一笔热门“生意”。
半月谈记者在检索戒网瘾机构时,弹窗中大多是一些特殊学校以“戒网瘾”“矫正叛逆”“全封闭管理”为卖点的招生广告,招生对象为青春期未成年人,办学地点大多集中在县城。半月谈记者随机拨打某青少年特训学校的招生电话,一位自称刘老师的工作人员介绍:“学校随到随学,戒网瘾的课程至少要半年。”
当问及通过什么方式戒网瘾时,该刘老师表示,就像戒烟一样,隔离网络环境,接受法治教育、感恩教育等课程培训,同时保证“绝不会出现打骂孩子的情况”。半月谈记者询价得知,一人半年的课程至少4万元。
“生病”的是家长,“吃药”的却是孩子
这类戒网瘾学校真的能戒掉网瘾,还社会一个乐观积极、热爱学习的青少年吗?社交平台上,一些网友的分享令人触目惊心。“进去吃不好睡不好,不听话就动手打骂,根本不是招生宣传说的教育引导。”有网友在视频中晒出自己身上的瘀青,声称在学校的“军事化管理”中遭受殴打。
压抑的环境、非科学的教学手段摧残着未成年人本不成熟的心智。一些家长坦言,孩子从机构回来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疏远,甚至有创伤应激反应,患上心理疾病。“真的很后悔把孩子送到那种地方去。”一位家长说。
“怕管不住孩子,更怕被这个时代抛弃。”一位从事游戏行业的家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当自家孩子遇上网络游戏时,自己也时常感到束手无策。这种“无力感”从何而来?
一方面,数字技术围剿下,传统管教方式正在失效。《第五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3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97.2%,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持续缩小。
“数字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对父母的教育形成了新的挑战。越管束孩子,他可能越反着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汶蓉表示,父母作为“数字移民”,在面对“互联网原住民”的孩子时,会发现自己所经历的那一套管教模式不再管用了,所以很多时候不知道应该怎么教育。
另一方面,网络游戏放大了代际冲突,成为教育缺位的“替罪羊”。“一部分家长在教育焦虑之下,会选择向外求救,他们将网络游戏视为洪水猛兽,将戒网瘾机构视为救星。”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研究员杜世超分析,在不少现实案例中,那些因戒网瘾机构而支离破碎的家庭里,“生病的”是家长,“吃药的”却是孩子。
堵不如疏,学会与网络和平相处
杜世超指出,即使今天没有电子游戏,孩子也同样有可能以另一种方式逃避学习,以另一种方式上瘾。究其本质,还是家庭教育或家庭关系出了问题,游戏只是恰巧成了代际冲突的导火索。
此外,尽管当下游戏平台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和时长进行了严格控制,但在具体实践中,孩子们也可能会想尽办法来规避游戏时长限制,给平台和家长监管带来更大的难度。
《报告》数据显示,在玩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中,32.0%会使用家长的账号玩游戏。甚至还有一些孩子会用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去注册玩游戏。杜世超观察到,一些质量低下的收费阅读、视频广告等,暗藏诱导链接,也会成为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一大途径。
在网络时代,成年人与青少年都需要练习与网络和平相处的能力:网络是工具而非生活的全部,需要通过自控力训练和丰富的现实生活体验,逐步形成健康使用网络的习惯。
家长与孩子可以协商制定屏幕每日使用时间,每天设定一小时“无屏幕时段”。在这个时间里,可以安排户外活动、阅读、桌游等。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创作性使用网络,如编程、视频拍摄剪辑等主动行为,应对网络洗脑式信息风暴,减少网络依赖度。
识别网络风险是所有网民的必修课程。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只有持续学习才能规避风险。(记者 周心怡 王楚然)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Copyright ? Chin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