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二号大厅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5951795】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加微信【5951795】.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8月15日,华工科技交出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29亿元,同比增长44.66%,实现归母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4.87%。其中,随着国内互联网及设备厂商算力需求激增,应用于算力中心建设的400G/800G等高速光模块需求快速释放,公司联接业务营业收入37.44亿元,同比增长124%。
“今年是华工科技上市的第25年,从2009年至今,公司已连续十五年保持利润增长。”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表示,在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下,“内卷”一定没有出路,低价也不应成为中国制造的标签。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乘风破浪时,行业领军企业更应带头在创新上持续压强投入,引领行业从打“价格战”转向拼“价值战”,向“外翻”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自1999年成立以来,华工科技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0.7%,净利润年均增长率为15.8%。2021年完成校企分离改革当年,公司销售收入即从61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近五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18%,研发投入复合增长25%,海外销售收入复合增长32%。
从“做不了”到“卖全球”
在华工科技位于武汉光谷的智能工厂内,操作人员在PCBA板焊接工序的操作台前,熟练地将组件固定在金属载板上,由自动焊接机精准点焊。只需数秒,一枚焊点光滑的组件完成加工。经过从元件检测到封装测试的层层检验,每天有超万只光模块从这里走向全球市场。
今年以来,国内互联网及设备厂商算力需求激增,以及海外AI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让应用于算力中心建设的400G/800G等高速光模块需求快速释放,并带动华工科技的数通业务快速增长。
随着位于武汉新城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三季度竣工投产,加上去年下半年已投产的泰国春武里华工正源产业基地,华工科技正上演着光模块产能扩张的“双城记”。
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正源总经理胡长飞介绍,第三季度开始,公司在国内生产的400G/800G光模块每月预计发货100万只。随着公司海外工厂正式投产,800G及以上光模块产品预计8月达到20万只的月产能。得益于高效的全球化分工布局,华工正源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激增128%。
高速增长的密码,是华工科技“走自己的路”,持续投入技术创新迭代的坚持。
2005年,华工正源开始向全球头部通信设备商供应中低端光模块产品。当时,2.5Gb/s及以下速率光芯片国产化率超过80%,但到了25Gb/s及以上速率光芯片,国产化率不到5%,国内光芯片产业在低端徘徊。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华工科技逐步向光芯片产业链上游战略布局。
2018年,公司联合行业内一流技术专家团队投资设立了云岭光电,约定“不买不靠”,瞄准25Gb/s及以上的中高端光芯片进行全流程自主研发。如今,云岭光电完成了从2.5G到100G光芯片的全覆盖,并围绕AI光模块发展需求,推出56G、100GEML芯片及配套TIA(跨阻放大器)芯片。
同时,华工正源率先从传统光芯片转向硅光芯片。经过四年探索,研发团队制定了十几个版本的技术方案、实验了上百次,成功掌握芯片原始设计和核心工艺,实现了高端光芯片的自主可控,让华工正源成为全球第一梯队交付硅光模块的企业。
“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中,一项技术的领先性保持一年都很难。因此,企业必须持续在创新上投入。”马新强介绍,近年来,华工科技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产品升级迭代加速,坚持“技术领先性”“量产速度领先性”构筑护城河。
今年3月,在OFC美国光纤通信展上,华工正源现场首发5项技术,包括行业第一梯队发布3.2T光模块/CPO的光引擎。一年前,华工正源推出了搭载自研单波200G硅光芯片的1.6T硅光模块,从技术上对光模块材料属性进行更新,应用上突破了功耗瓶颈,产品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据了解,目前公司1.6T自研硅光模块在重点客户已进入送样测试阶段,1.6T ACC/AEC已经在美国知名OTT测试,准备小批量出货。
从“想得出”到“办得到”
“我们的全天候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正在黑龙江的农场试跑,它在农田里一边移动,一边用激光精准清除杂草……”
6月28日,华工科技在第三届创新日当天,发布了9项新品。其中,由华工激光研发的国内首台全天候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其最高配置可以搭载32个激光头,实现每小时除草32万棵。算法运行时,从杂草图像输入到杂草识别到运动的激光振镜的控制打标,在5毫秒之内就可以完成。在相同成本下,相比于人力用除草剂除草,效率可以提升4至8倍。
“连续三年举办创新日并发布创新产品,既是公司以开放求发展的举措,也展示了公司坚定创新的决心。”马新强回忆称,公司刚上市时,子公司华工高理的核心产品是消磁器电阻,但随着彩色电视退出时代舞台,业务转型迫在眉睫。由此开始,“不断通过开拓新技术,寻找增量市场空间”成为华工高理发展的基本思路。
从NTC温度传感器开始,华工高理攻下了全球家电用温度传感器领域70%的市场份额。并在市场趋于饱和时瞄准汽车市场,不仅实现了比亚迪、“蔚小理”等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全覆盖,还斩获了欧洲顶级车企的亿级订单,进一步加速全球化布局。
当下,围绕感知层的发展需求,华工高理推出压力传感器、冷媒气体传感器、车载环境感知集成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预研柔性电子皮肤、新型智能气体传感器,大步迈向智能化传感器时代。
“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大家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不能只敢想,更要敢干。”马新强说,华工高理通过持续加码研发投入、深化技术跨界融合,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扩张,在传感器领域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华工科技“敢想敢干”的最佳注脚。
随着新能源汽车向智能网联汽车不断进化,华工科技也在持续推进车载应用场景向通信端拓展,构建车载光模块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华工科技第三届创新日当天,一个由公司内部“创客”团队组建的车载光模块项目团队,获得了首届V5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后续还将获得基金优先投资、中央研究院技术支持、市场渠道对接等配套。
“公司鼓励不同研发小组的工程师自由组队,根据兴趣进行探索。”华工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有许多产品创新,其实都来自这些“创客”团队,有些产品从产品线一步步发展成事业部,有的还成长为子公司。这些最小的创新单元,正是公司不断推陈出新的动力所在。
从“出校门”到“见市场”
“向高处立,向远处进,向宽处走,向深处做”“全球首发,行业领先,专精特新”。走进华工科技总部,随处可见的宣传栏里张贴着许多海报。曾属校办企业的华工科技,天然就有着大学的创新活力基因。自从2021年完成校企分离改革的“关键一跃”,实控人由华中科技大学变为武汉市国资委后,华工科技在管理机制上更加贴近市场。
马新强介绍,校企分离改革后,公司拟订了核心骨干团队专项管理办法,贯彻增量利润的倒金字塔奖励原则,实现了公司管理团队、核心骨干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激发了发展活力和动能。
今年武汉光博会上,一款集成了清洗、深雕、标记三种功能的背负式刻洗机火爆出圈,这款设备主机采用背包式设计,彻底打破传统激光设备的空间限制,重新定义便携激光加工,同样来自公司创客团队的“手笔”。
“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唯有将国家战略需求与企业创新基因深度融合,才能在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马新强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再创新高,顺利完成校企分离改革第一阶段最后落地工作。目前,公司制定了新的合伙协议方案,进一步夯实了“国有控股,市场化运作,自主化经营”的运行机制,为未来十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治理基础。
“未来,华工科技将源源不断地培养后备力量,让文化生生不息,让事业生生不息。”马新强表示,华工科技已成长为行业的头部企业,下一步要朝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前进,在技术、经营、管理、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做到一流,努力拥抱属于自己的珠穆朗玛峰。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