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麻将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9287706】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加微信【9287706】.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重庆,初中班主任发现学生喜欢说“唐人”,去网上搜索后才知道这是在嘲讽他人有“唐氏综合征”,班主任气愤地说:“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更何况是用一种很严重的疾病类型作为网络烂梗来攻击别人,你可以嘲笑一些人卑鄙、没有道德,但不可以嘲笑生病的人。”
据该班主任表示,当学生们真正理解到“唐人”的意思后就再也没有这样说过,呼吁所有人不要跟风网络烂梗。
课堂频现“玩梗”,黑话烂梗正在围猎青少年
湖南某小学一位二年级班主任曾经向记者分享一个案例。一次,她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并说了一句“我红温了”(崩溃了),引得班上其他同学大笑起来,“课堂节奏一下就被打乱了。我更担心讲的知识孩子们没有记住,光记住这个‘梗’了”。
有教师观察到,一开始个别词在班里只有少数几个孩子使用,但慢慢地大家觉得好玩,讲某些话和梗的学生就多了。
何为黑话烂梗?“中小学生使用的网络黑话往往来源于游戏、动漫、网红、直播等亚文化,通常更具新颖性和时尚性。”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主任邹煜说,“烂梗则通常指那些由于过度使用而显得乏味的、没有内涵和品位的网络表达方式。”
不会“好好说话”,影响的是孩子的价值观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网络黑话烂梗从屏幕涌入课堂,从“弹幕”迁移到作业本,一场关于语言文字的阵地博弈也就此拉开。
“青少年学生使用黑话烂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认为,青少年正处于身份认同的关键阶段,他们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容易受到同伴和网络的影响,模仿行为和语言。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玮分析,网络语言总体上缺乏规范性,因其不规范、新奇怪诞,才夺人眼球,孩子们也是在标新立异中获得使用的快感、获取网络流量,以及圈层的身份认同。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今年2月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在网络烂梗泛滥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52.5%的受访者认为会出现词汇乱用,31.4%的受访者认为有些网络烂梗低俗无意义,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养成。
“由于对不规范用语缺乏判断和辨别力,一些学生会习以为常地认同错误的语言规范,这会影响语言的严谨性。长期不加辨别地使用不规范语言,也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能力。”李玮说。
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教育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武杰看来,过度依赖黑话烂梗表达,可能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学、经典文本的兴趣降低,难以欣赏和运用更具文化底蕴的语言形式。“例如,在古诗文学习中,习惯了‘绝绝子’表达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美。”
不仅如此,姜朝晖认为,过多地使用黑话烂梗可能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社会认同等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暴力色彩、审丑倾向的流行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的是非判断标准,甚至诱发校园欺凌、语言暴力等行为。部分学生也可能因害怕被孤立,形成社交压力而被迫用‘梗’”。
各方的担忧是一致的,随之而来的疑问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引导和规范应如何进行?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杨刚认为老师和家长对网络语言应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承认网络语言在短期内是有生命力的。但开放包容也不等于全盘放任,需对网络语言分层分级看待,辩证区分是否有干预和纠正的需要。
杨刚指出,学生使用的网络用语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交际用语、不文明用语、传递危险信号的用语。他认为,交际用语是出于交际需求,不必太警惕。不文明用语即不礼貌、骂人的话;传递危险信号的用语则可能包含违法犯罪、抑郁自杀的极端内容,反映出学生压力大、叛逆、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两类需要格外关注。如果学生突然在短时间内使用大量负面情绪化的词语,也应及时沟通,积极疏导。
“关注学生的表达不能只局限于他们的用词,更要探究他们用词背后的认知心理状态。”杨刚称。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张巍则更强调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他提出,语文教育不应该仅满足于让学生能够用母语进行人际交往、社会生活,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母语,熟练地表达情感和思想。因此,张巍建议按照标准用语的规范,严格要求学生的课堂、作业以及和老师、家长的口头交流。如果出现黑话烂梗,应该及时制止。
同时,他认为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很重要,“口语和书面语是一个贯通的系统,不太可能有人张口闭口‘油饼(有病)’‘老六’,提笔就写出规范标准的书面语。很多学生把黑话烂梗都用成口头禅了,老师和家长有义务也应该去纠正。”
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正在上初二的儿子一次脱口而出“竖起中指朝天笑,老子从此不低调”。他听到后没有一笑了之,而是认真地和儿子讨论起来:用这句话是想表达什么?李白也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能不能替换?
“老师和家长要有足够的重视,不能想着现在孩子还小没关系,长大就知道了。事实上,语言习惯和语言能力形成后是伴随人一生的,长大后真的那么好改吗?”张巍指出,针对语言使用的纠正还是越早进行越好,“既然这种习惯迟早会消失,为什么不让它早点消失呢?学生开始时是为了好玩或者模仿,那就应该在他们对词义的认知还很模糊的时候,及早干预。”
除了和青少年密切接触的老师和家长,作为内容传播的主要渠道,互联网平台也承担着“让孩子好好说话”的社会责任。
早在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就部署开展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2025年暑假来临之际,国家网信办也在6月20日公开了《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分类办法》的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平台不得在处于醒目位置、易引起用户关注的重点环节,呈现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
6月12日,抖音平台也发布了关于治理网络黑话烂梗的公告。公告显示,有少数账号故意利用黑话烂梗等不规范表达言行,传播色情低俗、不良文化、脏话污语,或者煽动对立矛盾等违法违规不良信息,平台将持续予以处置。
对互联网平台的整治无疑是社会思维转变的开始。但由于语言现象的特性,这类监管难免面临盲点,比如无法拉出准确的负面清单或严格把控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对此,多位受访者表示,成年人要以身作则,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意识到黑话烂梗的危害性,谨防不良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言系统的入侵。
“大人和小孩都要多读书。”张巍建议,青少年的阅读输入不应该只有教科书和互联网,“希望家长周末多去书城、书店逛一逛,增加和孩子共同阅读的时间。这和吃快餐是一样的道理,快餐可以偶尔吃,但不能天天吃。手机尽量收起来,电脑多关一会儿,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南方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