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车位”到“车位”,理想智驾OTA 6.5更像个“老司机”
性能SUV的评判标准,除了马力大小之外,这个指标也很重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2025年,当“纯电焦虑”逐渐被超充网络缓解时,有一小群用户的困扰却鲜被提及。他们是租住在都市“老破小”里的新能源车主,小区周围绕三圈也找不到空闲的充电桩;是国庆假期在高速服务区排两小时队充半小时电的返乡人;更是每次启动增程器都要被“嗡嗡”噪音吵到皱眉的实用主义者。这些被主流市场忽略的“非典型用户”,正在用真实的使用痛点,倒逼着新能源车的迭代革命。
被忽视的新能源车主“生存图鉴”
在上海工作十年的90后白领万俟(化名),是典型的“无桩用户”。她租住在徐家汇商圈的老公房里,物业以“电路老化”、“不提供固定车位”为由拒绝盖章安装私桩。
“公司在郊区,有免费停车位,这两年效益不怎么好,降薪挺多的,我为了省钱就把油车卖了,换了辆纯电车。但租住的小区有停车‘老大难’问题,下午六点半之后找车位得看运气,更不要说就那么三五个充电桩了,抢都抢不到,现在只能每周末去商场充电。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充一次电的续航基本是恒定的,万一周一周二开多了,周五铁定不够上班来回。上个礼拜就是这种情况,周五一早就下暴雨,车在楼下,可是不敢开。开出去容易,下班充电后回来肯定就没地方停。看样子,我的生活似乎被车给‘绑架’了。”
相比每周的“计划性”用电,节假日出行更是一场“充电大考”。今年五一假期,纯电车用户浩子(化名)带着家人去黄山自驾游,在高速服务区经历了一场“充电噩梦”。导航显示前方3公里有充电桩,排队车辆却从充电桩一直延伸到高速出口。“排队时不敢开空调,3岁孩子热得直哭;充上电才发现,这是个40kW的慢充桩,充30度电就要1小时,意味着下高速前还要在经历一次。”他手机里的充电账单显示,这次500公里的路程,充电费用和油费相差无几,但总花费时间多了4小时。最后,王浩嘟囔了一句:“要是增程车早两年出来就好了。”
根据非官方调研数据,全国超过三成的新能源车主没有固定车位,就意味着没有私人充电桩。想要解决充电难题,要么去公共充电桩,要么就选择增程车。但目前市面上的增程车型普遍只有100-150公里的实际纯电续航,勉强覆盖5天通勤需求(按日均30公里计算)。而当电量低于20%启动增程器时,那台藏在车里的“小排量发动机”便会发出明显的轰鸣,有用户形容“像坐在拖拉机上,声音听得人要抓狂”。
某增程车的车主论坛里,有用户用分贝仪实测过,在增程器高功率运行时,车内噪音可达68分贝(相当于热闹餐厅的环境音),后排乘客不得不提高说话音量。更讽刺的是,为了降低噪音,有些车主甚至不敢在馈电时开空调,只能忍受闷热或寒冷。
这些看似零散的痛点,指向当前新能源车市场的核心矛盾。用户渴望彻底摆脱充电焦虑,却因为各种各样的“非主流”问题不得不面对。市场需要的不是妥协和忍受,而是真正从用户场景出发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智己恒星“三板斧”精准打击痛点
目前,新能源车“非典型用户”的转机出现了。智己汽车“恒星”超级增程系统搭载了行业最大66kWh超级骁遥MAX电池、油电综合能耗低至2.07L/100km、性能强悍的碳化硅飓风电机增程版以及800V超级快充平台等一系列行业最新科技。充一次电足够满足一周通勤,油电综合续航超过1500+公里(CLTC),全程动力强劲,发动机静谧,如同内置了超充桩的纯电车。这些参数背后,就是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打击。
第一板斧:纯电续航450+公里
传统增程车的“纸面”纯电续航普遍在150-200公里,而智己“恒星”超级增程系统的行业最长CLTC纯电续航超过450公里,这是基于对用户出行大数据的深度挖掘。有数据显示,高达9成的私家车用户周通勤里程不超过300公里(日均约43公里),近八成用户每月长途(单程超200公里)次数不超过3次。